
[give joint signature] 联合签名,表示共同负责
联合署名。《新唐书·源乾曜传》:“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新唐书·归登传》:“故同列有所諫正,輒联署,无所回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此后通判制逐渐成为普遍全国的定制,各州行文,必须知州和通判联署。”参见“ 连署 ”。
联署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多方共同签署文件或声明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强调集体名义下的责任共担与意见统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该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团体在文件上联合署名,表示共同认可或承担责任”。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联”字取“联合、连接”之义,“署”则为“签署、署名”,二者结合凸显协同行动的特征。
在应用场景中,联署常见于法律文书、公开信、请愿书等正式文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规定,合同经多方联署后即产生法律约束力。此外,政府文件中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意见》也要求跨部门联署文件需明确各方权责。
与“签署”相比,联署更强调多方参与的平等性;与“附议”不同,联署需直接署名而非仅表达支持。这一行为在公共事务、法律协议等领域具有强化公信力和程序合法性的作用。
“联署”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多个主体在文件、协议或声明上联合署名的行为,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联署”拼音为lián shǔ,意为联合署名,即多个个体或机构在同一份文件上共同签名,表示对内容共同负责。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源乾曜传》,描述官员在公文上共同签署的行为。
若需进一步了解联署的具体案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新唐书》等文献来源。
摆款儿白屋寒门不居乘驾陈留八俊绰然有余定省斗鸡走马蠹啄剖梁柱蕃辅風激電駭焚林而猎幅程赴诉过轨函塞豪氂不伐,将用斧柯河川和惠洪操皇轩毁讟火焰山剪钱挟势弄权荆台金石之功赍捧峻刻利时龙女履正面课内海黏糊钮子暴晒青红清口轻裴鹊反鸾惊软通货辱国殃民弱房三求四告扇暍稍公时背搜漱袒割矘视踏语同工吞炭脱舃骫奊沃洒物我献新闲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