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漂荡的浮萍。 唐 杨炯 《浮沤赋》:“触流萍而欲散,碍浮芥而还连。”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三:“苦竹垂檐难结实,流萍随水欲生根。”
(2).常比喻漂泊无定的人生。 宋 苏轼 《送程七表弟知泗州》诗:“赤子视万类,流萍閲人寰。” 明 李贽 《咏古》:“今日若论真得失,此身曾是一流萍。” 清 顾炎武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诗:“居然濩落念无成,隙駟流萍度此生。”
流萍,汉语复合词,由“流”与“萍”两个语素构成。从构词法看,“流”表示动态的移动状态,“萍”指水生植物浮萍,二者结合后形成比喻义。《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漂浮的浮萍,比喻漂泊不定的人生境遇”。
在文化意象层面,流萍承载着三重内涵:
语言学角度分析,该词符合汉语“名物+状态”的隐喻构词规律。北京大学《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研究》将其归类为“自然物象投射人生体验”的词汇类型,与“飘蓬”“飞絮”构成同语义场词汇。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其源自《昭明文选》中“流萍依清源”的早期用例。
哲学隐喻方面,《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漂泊意识》援引朱熹《观书有感》的“半亩方塘”意象,解析流萍蕴含着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认知范式——以微小物象体察宇宙规律。此观点在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中得到进一步论证。
“流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字面含义
指漂荡在水面的浮萍,如所述,浮萍随水流动、居无定所的特性是其核心意象。
比喻义
常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人生状态,强调无根基、无归属的境遇,如提到“形容人没有根基、无稳定生活状态”。
诗词中的意象
唐代杨炯《浮沤赋》中“触流萍而欲散”以浮萍的易散性暗喻人生无常;宋代苏轼《送程七表弟知泗州》用“流萍閲人寰”表达对人生漂泊的感慨。
文人自喻
明代李贽在诗中以“此身曾是一流萍”自述颠沛经历,清代顾炎武亦用“隙駟流萍”形容时光飞逝与身世浮沉。
描述生活状态
适用于形容职业、居所不固定的人群,例如:“他半生如流萍,辗转各国谋生。”
情感表达
可引申为对归属感的渴望,如诗句“流萍随水欲生根”(唐孙华),暗含漂泊者对安定的向往。
例句参考:
“战乱年代,百姓如流萍,今日不知明日栖身何处。”
(综合引用来源:)
暗冥百宝百花潭拜扫北鄙之音北垂边届褊率编蒲碧塟部下苍庚草案长江三峡超迈绝伦朝生夕死大弄倒[立]像定决焚炙府榭干世公平秤规费江郎才掩检畏结幕精究兰干离隔留情六仙桌旅抱靡靡能牙利齿佩香偏栖剽急请故青铁虬梭起样肉头儒贵沈着石淙诗商瘦悴寿坎手足失措特煞提包土功伟气瓮间污膺物资襄野象徵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