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治水、筑城、建造宫殿等工程。《书·益稷》:“ 啟 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孔 传:“闻 啟 泣声,不暇子名之,以大治度水土之功故。”《吕氏春秋·季夏》:“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 高诱 注:“土功,筑臺穿池。”《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三年》:“帝好土功,既作 许昌 宫,又治 洛阳 宫,起 昭阳 太极殿 ,筑 总章观 ,高十餘丈,力役不已,农桑失业。”
“土功”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与土地相关的重大工程,具体解释如下:
指治水、筑城、建造宫殿等大规模土木工程。该词强调与土地开发、改造相关的集体性劳作,常见于古代文献。
包含三类主要工程:
在部分语境中可引申为耗费民力的国家工程,如《吕氏春秋》将“兴土功”与军事行动并列,暗示其对社会资源的消耗。
注: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研究古代社会经济的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尚书》《吕氏春秋》等原始典籍。
《土功》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口语中,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劳、肯吃苦、肯干活的品质。通常用来称赞那些在农田劳作或身体力行的人。
《土功》的部首是“土”,代表了与土地、农田相关的意义;它的笔画数是6画。
《土功》一词具有久远的历史,它源自中国农耕文化。在古代,农耕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勤劳的农民被视为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称赞一个人的勤劳和肯吃苦的品质。
《土功》的繁体字形为「土功」,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字形可能存在一些变化。然而,根据我的研究,《土功》这个词汇的古时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
1. 他一直是个很土功的人,在农田里辛勤劳作。
2. 她的成功是靠着自己的土功和努力取得的。
3. 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很有土功,他们肯吃苦肯干活。
勤土功、土功劳、土功农、努力土功。
勤劳、肯吃苦、吃苦耐劳、勤劳肯干。
懒惰、不努力、不肯吃苦、不勤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