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草所编用以遮雨的覆盖物。《三国志·魏志·刘馥传》:“ 孙权 率十万众攻围 合肥 城百餘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
“苫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苫蓑(拼音:shān suō)指用茅草编织成的遮雨覆盖物,主要用于防雨或临时遮盖物体。例如《三国志》记载,孙权围攻合肥时,因连日大雨导致城墙濒临崩塌,守军曾用苫蓑覆盖加固。
《三国志·魏志·刘馥传》中记载:“以苫蓑覆之”,说明其用途与军事防御相关,可能用于保护城墙、粮草等免受雨水侵蚀。
现代汉语中,“蓑”仍保留在“蓑衣”一词中,而“苫”多用于方言或特定术语(如“草苫子”)。两者组合的“苫蓑”已不常用,属于古语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古代农具相关文献。
苫蓑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苫”和“蓑”。
“苫”的部首是艸(草字头),由8个笔画构成;而“蓑”的部首是艸(草字头),由16个笔画构成。
苫蓑一词最早来源于《诗经·邶风·谷风》:“苫蓑之居,言采其蓬。”意为用苫做的帘帷和草编的蓑衣。
在繁体字中,“苫蓑”的写法保持不变。
根据古代的汉字写法,古时的“苫蓑”字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整体结构和意义基本相同。例如在篆书和隶书中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
1. 他身着一身苫蓑,保护自己免受风雨侵袭。
2. 农民用苫蓑将庄稼覆盖以保护它们免受严寒天气的伤害。
可以根据“苫蓑”的意义和结构来组成一些词语,比如:“苫席”(用苫作为床席)、“蒲苫”(用芦苇制作的苫席)、“草蓑”(用草编织的蓑衣)等。
与“苫蓑”意义相近的词语有:“苫衣”、“蓑衣”。这些词语都表示用草、苇等材料编制的雨具或防寒衣物。
与“苫蓑”意义相反的词语可包括:“雨伞”、“大衣”等。这些词语表示遮挡雨水的用具或保暖衣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