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田的意思、寄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田的解释

古谓农田少的国家移民到别国去种田。《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穀旁国。” 颜师古 注:“寄於它国种田,又糴旁国之穀也。”《宋书·索虏传》:“ 赫连氏 有名 衞臣 者,种落在 朔方 塞外,部落千餘户。 朔方 以西,西至 上郡 ,东西千餘里, 汉 世徙讁民居之,土地良沃, 苻坚 时, 衞臣 入塞寄田,春来秋去。”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三章第四节:“﹝ 楼兰 ﹞人民从事畜牧和农业生产,由于沙漠地多,农田很少,往往到别国去‘寄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田是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特殊形式,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依附、租借等方式获得耕作权。《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租种他人田地或依附他族土地进行耕种的行为”。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时期边疆民族“羌人寄田于汉地,以畜牧为业”的史实。

从耕作形态分析,寄田包含两种类型:一是佃农向地主租种土地,需缴纳实物地租;二是游牧民族向农耕区借用土地进行季节性耕作,如《后汉书·西羌传》描述的“羌虏更相抄盗,皆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种麦粟,寄田畜养”。这种生产方式在南北朝时期尤为常见,成为民族融合的重要经济纽带。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指出,寄田制度在土地资源分配中发挥过渡作用,既缓解了无地农民的生存压力,也促进了不同族群间的生产技术交流。现代方言调查发现,山西部分地区仍保留“寄田”称谓,特指代耕代种的合作农作方式。

网络扩展解释

“寄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与古代国家的农业活动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寄田(拼音:jì tián)指古代农田资源匮乏的国家或部落,通过移民到邻国或他地耕种土地,以解决粮食问题。这种耕作方式通常伴随着对当地粮食的依赖或购买行为。

历史背景与文献引用

  1.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记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穀旁国。”
    颜师古注:“寄於它国种田,又糴旁国之穀也。”
    此处描述鄯善国因土地贫瘠,农田稀少,故在他国耕种并购买粮食。

  2. 《宋书·索虏传》提到赫连氏部落“寄田”于朔方塞外,春来秋去,反映了游牧与农耕结合的生活方式。

  3.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也提及楼兰国因沙漠环境限制,常到他国“寄田”以维持生计。

词义延伸

“寄田”不仅是一种农业策略,更反映了古代资源匮乏地区通过人口流动和经济交换解决生存问题的智慧。该词汇常见于史书和地理志中,是研究古代边疆经济的重要线索。

别人正在浏览...

唵叭国碑池程奏虫珠大驵刁钻古怪东文短怀儿时頫仰拂云耿怀规砺桂觞豪健黑松使者何日缓声劫叛襟屏眷伫举借开利除害客子枯腴类祠领示麻炬袤广明角灯磨礲砥砺内召甯武子霓衣餪女贫户千金之家碛卤秦鉴琼敷阙遗桑楺三姑沙风食犬衰陵庶官四击四苦四末私政天门山添盐着醋通借土帮维稳无筭爵香象绝流显箸跣足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