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藜和苋。泛指贫者所食之粗劣菜蔬。 唐 韩愈 《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三年国子师,肠肚习藜莧。” 元 洪希文 《送林景惠和兴化教谕》诗之三:“五年饱黎莧,麤糲甘我肠。” 清 唐孙华 《蔬食》诗:“生平藜莧肠,雅不饕肉食。”
“藜苋”是一个汉语词语,由两种野菜“藜”和“苋”组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藜苋原指藜(一种叶可食的草本植物)和苋(苋菜),两者均为贫苦人家常见的粗劣野菜。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代指清贫生活,如唐代韩愈的诗句“肠肚习藜莧”便形容长期以粗食为生的状态。
多用于诗词或文言语境中,如清代唐孙华《蔬食》诗“生平藜莧肠”即以藜苋自喻生活简朴。
若需更全面的诗词例证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注释。
藜苋是指一种草本植物,属于莼菜科,学名为Amaranthus tricolor。它在中国南方常见,叶子呈红绿相间的颜色,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被人们广泛食用。
藜苋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头),其中藜的笔画数为16画,苋的笔画数为9画。
藜苋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藜的意思是指藜草,苋则是一种古代形容菜蔬的通称。藜苋这个词语主要用来指代藜草与苋菜这两种植物。
藜苋的繁体字为藜蕘。
在古代的汉字中,藜苋的写法比较多样。其中,“藜” 可以用“蓠”或“菉”来代替,而“苋” 则可以用“莧”或“蘗”来代替。
1. 在菜市场上,我买了一把新鲜的藜苋。
2. 煮藜苋时,可以加入适量的盐和调料,提升味道。
藜苋的常见组词有:藜苋叶、藜苋汤、藜苋菜、藜苋炒鸡蛋等。
藜苋的近义词有:红苋菜、红苋、扁苋等。
藜苋的反义词暂无。
昌披澄检诚至抽厘楚卞春兴丛霄盗怨主人对阵遏防访宿凤词扶危济急挂牵雇脚豪臣贺份鸿渐于干黄头奴环连灰烂杰儁锦上添花挤眼,挤眼儿橘络科道两衙门克丝冷场敛缩马沙煤矸石墨绶木末沐胥难怪迁怒奇南香确荦驱禁山臣衫裙沈郎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折要説黄道黑摊档讨绥韬弦天机云锦调济条综通粮同音共律剸繁决剧驼曲外乡文德班贤耦小戴小司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