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藜和苋。泛指貧者所食之粗劣菜蔬。 唐 韓愈 《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三年國子師,腸肚習藜莧。” 元 洪希文 《送林景惠和興化教谕》詩之三:“五年飽黎莧,麤糲甘我腸。” 清 唐孫華 《蔬食》詩:“生平藜莧腸,雅不饕肉食。”
“藜苋”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種野菜“藜”和“苋”組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藜苋原指藜(一種葉可食的草本植物)和苋(苋菜),兩者均為貧苦人家常見的粗劣野菜。在古代文學中,常用來代指清貧生活,如唐代韓愈的詩句“腸肚習藜莧”便形容長期以粗食為生的狀态。
多用于詩詞或文言語境中,如清代唐孫華《蔬食》詩“生平藜莧腸”即以藜苋自喻生活簡樸。
若需更全面的詩詞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注釋。
藜苋是指一種草本植物,屬于莼菜科,學名為Amaranthus tricolor。它在中國南方常見,葉子呈紅綠相間的顔色,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被人們廣泛食用。
藜苋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其中藜的筆畫數為16畫,苋的筆畫數為9畫。
藜苋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藜的意思是指藜草,苋則是一種古代形容菜蔬的通稱。藜苋這個詞語主要用來指代藜草與苋菜這兩種植物。
藜苋的繁體字為藜蕘。
在古代的漢字中,藜苋的寫法比較多樣。其中,“藜” 可以用“蓠”或“菉”來代替,而“苋” 則可以用“莧”或“蘗”來代替。
1. 在菜市場上,我買了一把新鮮的藜苋。
2. 煮藜苋時,可以加入適量的鹽和調料,提升味道。
藜苋的常見組詞有:藜苋葉、藜苋湯、藜苋菜、藜苋炒雞蛋等。
藜苋的近義詞有:紅苋菜、紅苋、扁苋等。
藜苋的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