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 秦 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綬。”《后汉书·蔡邕传》:“墨綬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綬”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唐 岑参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诗:“县花迎墨綬,关柳拂铜章。” 宋 司马光 《送上雒王推官经臣》诗:“墨綬百里宰,红蕖幕府僚。” 清 方文 《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部》诗:“昔为 真州 宰,墨綬垂芬芳。”
墨绶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的重要佩饰,指黑色丝质的印绶,主要用于标识官员的等级与职权。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墨绶”特指秩级较低的官员,如汉代县令级别的官吏佩戴的黑色绶带,与其铜质官印相配,故常以“墨绶铜章”并称。《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秩比六百石至千石的官员“铜印黑绶”,印证了其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身份标志的职能。
这一称谓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作地方官吏的代称。例如唐代杜甫《送人赴安西》诗中“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即通过“墨绶”暗喻仕途进阶的过程。
从礼制沿革来看,《后汉书·舆服志》详细记载了汉代绶制等级:“诸侯王赤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青绶,千石以上黑绶”,可见墨绶对应的是基层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官吏群体。这一制度设计既体现了古代“以绶别尊卑”的官僚等级观念,也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治理的规范化要求。
“墨绶”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和象征意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墨绶指结在官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是汉代县级官员(县令、县长)的职级标志。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汉代规定: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万户以下设县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其官印配黑色绶带。
唐宋诗词常以“墨绶”暗喻县官职位,例如:
需注意汉代官制中“绶”与“印”的关联:印材质对应秩级(如铜印),绶颜色对应具体职务。墨绶专用于县级官员,更高秩级者用其他颜色(如郡守为“银印青绶”)。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代文献记载与后世文学化用,主要参考《汉书》《后汉书》及唐宋诗文注解。
拜岁北面称臣婢膝奴顔驳窦成天价处置读祝方拙飞条风烛之年负挟覆雨翻云概尚革剗懽爱歡奋慌脚鸡幻影活辣子忽闪狐首丘夹袋娇傲井屏进退有节浚泻朗韵老实巴焦凉货两疏鳞苔瞒落慢说蔓引矛戈娩后迷金醉纸密斯脱年复一年泥弓鬅头撁强清灰冷火弃失漆胎球子心肠散堂鼓赏官删润麝带奢豫十二戟四面受敌天财同学硙硙稳如泰山显出洗发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