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仓赈济。《三国志·魏志·刘馥传》:“鰥寡孤独,蒙廩振之实。”
廪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官府开仓发放粮食以赈济灾民或贫苦百姓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解析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说明:
廪(lǐn):
本义指粮仓,引申为官府储存的粮食。《说文解字》释:“廪,谷所振入也。”
例:汉代贾谊《论积贮疏》载:“仓廪实而知礼节”,强调粮仓储备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振(zhèn):
此处通“赈”,意为救济、救助。《广雅·释言》注:“振,救也。”
例:《汉书·食货志》载:“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指动用各地粮仓存粮救济贫民。
廪振:
二字合成后,特指官方开仓放粮的赈灾行为,属古代荒政制度的重要措施。
例:《宋史·食货志》载:“岁饥,发廪振之,全活者众。”
廪振制度可追溯至周代“荒政十二策”,历代延续为“常平仓”“义仓”等储粮备荒体系。官府通过平粜(平价售粮)、无偿放赈(廪振)等方式应对灾荒。
此举不仅是经济救济,更体现儒家“仁政”思想,如《孟子·梁惠王上》主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强调资源调配以安民生。
“郡国大水……开仓廪以振贫乏。”
注:明确记载灾害后官府开仓赈济。
“旱蝗,敕有司发廪振贷。”
注:体现廪振作为国家灾荒应对的法定程序。
“廪振”作为历史行政术语,指官方动用储备粮实施紧急救济的行为,其运作依托于古代仓储制度,承载“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该词今虽罕用,但作为文化概念仍见于研究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文献中。
参考资料(依据古籍原文及权威辞书):
“廪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廪振(lǐn zhèn)指开仓赈济,即官府打开粮仓,发放粮食以救济灾民或贫困人群。该词由两个单字构成:
《三国志·魏志·刘馥传》中记载:“鰥寡孤独,蒙廩振之实”,意为孤寡弱势群体得到了官府的粮食救济。
古代赈灾机制
“廪振”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救灾制度,官府通过开仓放粮缓解饥荒或灾情,属于社会保障措施。例如汉代“常平仓”、隋唐“义仓”均为此类制度。
词义演变
“廪振”是古代官府开仓救济灾民的专称,强调以粮食储备实施救助的行为,体现了传统社会治理中对民生问题的重视。需注意该词已不用于现代汉语,阅读古籍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即可。
北苑妆贲饰辩黠閟閟不皦不昧财産参部璨绮串户楚管吹呼怵劝丛聚丹裳大头登留點呈断生放锡反正拨乱肥墝割肉饲虎荒草惑然胡夷监司接詥精严袴裆腊八面陵忽流星十八跌马蠭旄旌木蓝平钝庆赖清门寝关曝纩清腴秋轴癯劣群议刹海生澁生途驶步失旦鸡十字饼熟口松毛蒜苗讨征天下脊田中擿弃微莫卧鹿羡利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