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懔栗的意思、懔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懔栗的解释

亦作“懔慄”。 1.寒战貌。 唐 杜甫 《北征》诗:“那无囊中帛,救汝寒懔慄。”一本作“ 凛慄 ”。

(2).恐惧貌。 清 黄景仁 《雨中入山访曹以南》诗之一:“懍慄穷畏途,相将搴幽幔。”《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国外代表请愿书》:“大臣咨嗟於上,人民叹息於下,一年现象,即已如此,推之九年,能无懍栗?” 冯至 《伍子胥》:“人们走着黄昏时崎岖的窄路,箫声婉婉转转地随着游离的鬼火去寻索死者的灵魂,人人的心里都感到几分懔慄。”

(3).肃敬貌。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威德入人心》:“今人道及 关壮繆 、 岳忠武 之名,则自然懍慄,威之在人心者远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懔栗(lǐn lì)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1. 因敬畏而戒惧警惕

    指因内心对崇高事物(如天道、德行、威严等)的敬畏而产生的戒惧、警醒状态。例如《尚书·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的“懔”即含此意,强调面对天命或威势时的肃然谨慎。此义强调心理上的庄严感与自我约束。

  2. 因寒冷或恐惧而战栗发抖

    描述身体因外界寒冷或内心极度恐惧而产生的颤抖反应。如《黄帝内经·素问》中“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则为懔栗”即指寒气导致的生理战栗;而《庄子·齐物论》中“吾懔栗乎其似秋冬”则隐喻心境凄寒引发的战栗感。

词源与结构解析: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懔栗”词条释义及古籍例证。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懔”“栗”的单字释义及复合词用例分析。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懔”字注疏,解其“敬也,从心廪声”之本源。

(注:因未检索到可公开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此处仅标注传统权威辞书名称。建议查阅纸质版或官方数据库获取完整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懔栗”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 寒冷发抖:形容因寒冷而战栗的状态。例如杜甫《北征》诗中的“那无囊中帛,救汝寒懔慄”,描述因寒冷而颤抖的情景。
    • 恐惧不安:指因内心惶恐而表现出战栗。如清代黄景仁诗句“懔慄穷畏途”,体现对险境的畏惧。
    • 肃然起敬:清代文献《两般秋雨盦随笔》提到“自然懔慄”,指提及历史人物时产生的肃穆敬重感。
  2. 词源与扩展

    • 该词在古籍中常写作“懔慄”“凛慄”,属于异形词,核心含义均与“战栗”相关,可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指向寒冷、恐惧或敬畏。
  3. 文学引用

    • 杜甫、黄景仁等诗人作品中均以此词增强情感表达,如描绘民生疾苦或旅途艰险,赋予文字更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建议:由于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若需深入考据,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本,并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其细微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挨身安贫乐道阿屈百鸟闭门塞户不竭之府谄上抑下扯筋赤立畴合打火刀道头点球钓角独酌謡二簋犯吏帆叶肥满纷杂伏倒刚戾自用共递公宦工伤保险惯量瞽夫衮斧梏亡害肚历还香愿毫分荷荷河梁之谊怀顾徽猛壶天谫庸竟尔金植剧词糠星亮闪料理另案犛轩拿贼见赃凝翫陪祀平屋諐囚清宁青浅屈宋入木如意娘三回九转圣诞节柿膏儿团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