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发巾。《仪礼·丧礼》“布总箭笄髽,衰三年” 汉 郑玄 注:“髽,露紒也,犹男子之括髮。斩衰括髮以麻,则髽亦用麻。以麻者自项而前交於额,上却绕紒如著幓头焉。”《东观汉记·周党传》:“ 建武 中徵, 党 著短布单衣穀皮幓头待见。”
您查询的“幓头”一词可能存在输入误差或混淆。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可能与以下两个词语相关:
幞头(fú tóu)
这是中国古代男子佩戴的一种头巾,亦称“折上巾”。根据记载,其起源可追溯至北周时期,沈从文通过出土文物考证认为类似包头巾的形式在商代已存在。幞头在唐代发展为固定样式的官帽,宋代演变为直角展翅乌纱帽,成为官员身份象征。
魌头(qī tóu)
指古代驱疫仪式中使用的面具(),汉代郑玄注《周礼》时已有记载,宋代丧礼中亦使用。另在方言中有“捡便宜”的引申义,如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用法。
建议您确认具体查询目标:
请提供更多语境以便精准解答。
幓头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捆扎或捆绑。它可以用来形容束缚、紧密地绑在一起的样子。这个词常用于描述物体或人被绳子、布条等绑扎起来,无法自由活动的状态。
幓(gān)字的部首是干,总共有8个笔画。
幓头源于古代汉字,它的繁体字是幹頭。
在古代汉字中,幓字的写法和现在稍有不同。它的形状更加古朴,在字的上方有一个横折的标志,表示绑扎的动作。这种古字形在现代并不常见,我们更多地使用现代简化的写法。
1.他被幓头绑在树上,无法动弹。
2.这种绳子结得很紧,像是一个幓头。
3.小偷被警察幓头铐了起来。
幓头没有常用的组词形式,因为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使用,单独表示一种状态或动作。
近义词:捆绑、绑扎、捆扎
反义词:解开、放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