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耜。谓闲置农具,不耕作。《国语·周语中》:“其餘无非穀土,民无县耜,野无奥草。”
“县耜”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其读音为xiàn sì,具体释义和背景如下:
《国语·周语中》记载:“民无县耜,野无奥草”,意为百姓不闲置农具,田野无杂草,反映农业兴盛、治理得当的社会景象。
该词多用于古籍,现代汉语已不常见。其核心是通过“闲置农具”的意象,表达农耕状态或社会状况。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农具或相关文献,可查阅《国语》《周礼》等典籍。
《县耜》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由“县”和“耜”两个字组成。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两个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县」是一个名词,意为下辖地方行政单位,属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一种。它由农和阝两个部首组成,总计四个笔画。它的繁体字是「縣」。
古代汉字中「县」的写法有「亪」、「員」等字,表示下级地方行政单位。例如:南朝传统的县名常以「亪」字开头,如「亪东阳县」。
「耜」是一个名词,指的是农具中一种用于耕作的工具,类似于锄头。其部首为耒,总计六个笔画。没有繁体字形对应。
古代汉字中「耜」的写法多样,例如古籍中的一种写法是「⿰禾耴」,表示农民在田中使用的农具。例如:农民使用耜在田地里耕种庄稼。
他刚刚被任命为县耜良工,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县令、县城、县学、县委、县政府
乡耜、农耜
王耜、官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