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赐封,分封。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考翼佐 世祖 ,匡復郊庙,锡封茅土。”
锡封是古代文书封存制度中的专用术语,指以金属锡为材料制作的密封标识,常见于官方文书、赏赐凭证或重要信函的封装环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用锡丸封缄的文书”,特指通过熔锡固封的防伪措施。
从历史制度角度,锡封最早可追溯至周代。《辞源》指出,周朝已出现“以金、锡为封”的礼制,其中锡封多用于诸侯朝觐时呈递的奏章,通过熔锡覆盖文书接缝处,形成不可逆的密封标记。唐代《唐六典》记载,尚书省颁发敕书时需“以锡镕注之”,确保文书传递过程中不被私启。
在具体形制方面,《中国历史大辞典》描述锡封包含三个要素:一是锡丸(熔化的锡液凝固形成的密封块),二是封印文字(常刻官职或机构名称),三是封泥痕迹(与简牍封缄配套使用)。这种多重防伪设计使得任何擅自启封行为都会留下破坏痕迹。
古籍中可见相关例证,《周礼·秋官》记载“凡邦之使节,山国用虎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为之,辅之以锡封”,说明不同等级的凭证对应不同材质的封印系统。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多件明清诰命文书仍保留完整锡封,为研究古代文书制度提供了实物佐证。
“锡封”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不同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基本含义:用锡密封物品,比喻封存或保存重要事物。
来源:出自《左传·文公十五年》记载的晋国故事。晋文公为保护犯罪的大夫子,将其罪证用锡封存于国库,避免外泄。
使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强调对珍贵物品或秘密的保护,如“锡封古籍”“锡封档案”等。
基本含义:指“赐封”或“分封”,即君主授予爵位、土地等。
例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左传》或汉代碑铭材料。
哀怜,哀悯败鼓皮飙口水並比逼扑薄幸材高知深材卒侧柏躔陛嗔恼奠基丢面子杜陵度涉锋棱风响赋韵共俭横虐鹤趣后碑潢汉检看郊鄽金灯近房敬业饥穣既以爵名可逆两曹緑帽子麻包马服子棉红蜘蛛拿不准褭丝潘翁棋局全智全能日长至瑞竹三春晖鬙鬡砂罐砂型神路慑慑诗花释驾首尾相连数落説是道非台衔通印吞没舞姿宪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