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吊服的意思、吊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吊服的解释

吊丧之服。《孔子家语·终记》:“ 子贡 曰:‘昔夫子之丧 颜回 也,若丧其子而无服,丧 子路 亦然。今请丧夫子如丧父而无服。’於是弟子皆弔服而加麻。”《通典·礼六二》:“ 汉 戴德 云:‘制:緦麻具而葬,葬而除。’谓子为父,妻妾为夫,臣为君,孙为祖。后也无遣奠之礼,其餘亲皆弔服。” 唐 韩愈 《改葬服议》:“无弔服而加麻则何如?曰:今之弔服,犹古之弔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吊服"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传统丧葬礼仪中穿戴的服饰。根据汉语权威词典及礼仪文献记载,该词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吊"本义为追悼死者,《说文解字》释为"问终也",特指对逝者的哀悼仪式。"服"指按规定穿戴的服饰,《仪礼·丧服》记载古代根据亲疏关系制定的五等丧服制度。二字连用构成专有名词,指代整套丧葬服饰系统。

二、形制特征 古代吊服按《仪礼》记载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分别对应不同亲属关系。最重的斩衰服以粗麻布制成,不缝边,象征极痛;最轻的缌麻服则用细熟麻布,体现礼制层级。服饰形制包含衣、裳、冠、带、履等完整组合。

三、礼仪规范 《礼记·檀弓》规定吊服穿戴需遵循"三日成服"的礼仪程序,包含更衣、束发、佩绖等步骤。穿戴期间需遵守"不饮酒食肉""不与宴乐"等行为规范,形成完整的服丧制度。

四、文化内涵 作为中华礼制的重要载体,吊服体系承载着"慎终追远"的伦理思想,通过服饰符号维系宗法秩序。当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居丧所穿的衣服",强调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社会功能。在民俗演变中,部分元素转化为现代丧礼中的黑纱、白花等简化形式。

网络扩展解释

“吊服”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拼音与基本含义 拼音为 diào fú,专指吊丧时穿着的服饰。这类服装是古代丧礼仪式中特定场合的着装,体现对逝者的哀悼。

  2. 文献出处

    • 《孔子家语·终记》记载,孔子的弟子们在丧礼中“皆吊服而加麻”,说明春秋时期已有明确使用。
    • 唐代韩愈在《改葬服议》中讨论丧服制度时,也提及“无弔服而加麻”的礼仪争议。
  3. 历史背景 汉代戴德在《通典·礼六二》中描述,吊服属于“缌麻”级别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葬礼后需除去,反映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4. 相关词汇 与“吊服”相关的成语包括“吊形吊影”(形容孤独无依)、“绷巴吊拷”(代指刑罚)等,多含悲戚或惩戒的引申义。

现代使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丧服制度,可参考《仪礼》《礼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倍百出风头大吵大闹惮色道种栋梁之材抖气多麽符法尴尬干馏疙巴公尔忘私谷氨酸鼓竦龢声黄鲿鱼惶悔灰指甲贾女私窥家訾脊背解祸阶梯解推衿计宽袍大袖奎画揽田料柬镣钮六骸龙币轮騑祃纛没下稍尼厖古铺观轻子入塞色别牲石摄衣书閤顺筊搜裒肃反肃缩谈讲滩涂沓杂铁纱鳀译题舆同笔研文章家斡准芜根无所畏惧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