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迅疾貌。《文选·潘岳<笙赋>》:“懰檄糴以奔邀,似将放而中匱。” 李善 注:“檄糴,疾貌。”
檄籴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由“檄”和“籴”两个字组合而成,其含义与官府强制征购粮食的行为密切相关。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檄 (xí)
本义指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如檄文)。引申为紧急命令或强制通告。在“檄籴”中,“檄”强调官府以公文形式下达的强制性指令。
来源:《说文解字》释“檄”为“二尺书”,指官方文书(《汉语大词典》第4卷,第1283页)。
籴 (dí)
意为买入粮食(与“粜”相对,粜指卖出粮食)。字形由“入”和“米”组成,直观体现粮食交易行为。
来源:《说文解字》释“籴”为“市谷也”(《汉语大词典》第8卷,第105页)。
檄籴指古代官府通过强制命令征购粮食的行为,常见于灾荒、战争等急需粮食的时期。其核心特征包括:
来源:
《汉语大词典》收录“檄籴”词条,释义为“官府下令征购粮食”(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6卷,第1432页)。
“檄籴”制度在史书中多见于对古代粮食政策的记载:
此类记载印证了“檄籴”作为特殊时期行政手段的权威性。
檄籴更突出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命令属性,区别于常规税收或市场行为。
来源:
历史学者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分析唐代粮食政策时,区分了“和籴”与强制征购的差异(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2页)。
“檄籴”是古代中国行政体系中的特殊粮食征购制度,其词义融合了“檄”的强制性与“籴”的交易性,反映了传统社会官府对粮食资源的紧急调配机制。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作为历史词汇,对研究古代经济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檄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经典文献:
出自西晋潘岳的《笙赋》:“懰檄籴以奔邀,似将放而中匮。”
李善(唐代学者)注:“檄籴,疾貌。”
(描述笙乐声急促奔放,似要迸发却又戛然而止)
用法特点:
多用于古文或文学性文本中,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
“檄籴”是古汉语中描述“迅疾”的联绵词,常见于文学修辞,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文选》或李善注本。
八德柏黄肠班禄板油部送草贼侧重臣畜成都卜陈熟春令处所触悟慈慧蝶恋蜂狂低趄陡乱鹅毳恩有重报恶舌防絶奤夿屯汗不敢出衡麓恒岳黄带胡闹昏聩无能价码江湘肩项浄室纠核集中句驳撂过手栗鼠乱岁胚腪被发跣足请老秋月春花上山下乡上天善死者不阵山鲊深雠大恨绳弹深更半夜石砚寿具守意贴水缇缯媮嫷鼍仙遐度险虐小头西府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