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服劝止。《汉书·王莽传上》:“ 莽 遣长史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而上书者愈甚。”
“晓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进行综合解析:
指说服劝止,即通过讲明道理使人停止某种行为。该词由“晓”(告知、使明白)和“止”(阻止、停止)组合而成,强调以理服人的劝阻方式。
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上》:“莽遣长史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而上书者愈甚。”此处指王莽派官员劝说阻止公卿和儒生们上书,但劝阻未果。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归类为成语,解释为“明白事理,知道应当止步或避免”,可能是从古义衍生出的抽象用法,但此用法尚未广泛见于权威古籍或文献。
若需深入探究,建议参考《汉书》原文及古汉语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验证其具体语境。
晓止(xiǎo zhǐ)是一个动词,表示知道或明白某件事情的意思。它可以用来表示对事物的认知、了解或领悟。
晓止的部首是日,笔画数为13。
晓止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晓,本意是指天亮、日出,后来引申为知道、明白的意思。止,本意是指停止、不动。将这两个字合并在一起,晓止表示知道的意思。
在繁体中,晓止表示为「曉止」。
在古代,晓止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古时候的晓写作「曉」,止写作「止」。
1. 他对这个课题非常晓止。
2. 经过学习,我晓止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1. 晓知(xiǎo zhī):了解、知道。
2. 明晓(míng xiǎo):明了、了解。
3. 晓时(xiǎo shí):天亮的时候。
1. 知道(zhī dào)
2. 了解(liǎo jiě)
3. 明白(míng bái)
不晓止(bù xiǎo zhǐ):不明白,不知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