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顿渐的意思、顿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顿渐的解释

佛教语。顿悟、渐悟或顿教、渐教的并称。 隋 慧远 《维摩义记》卷一:“顿渐虽殊,以其当时受大受处一,是故对斯二人所説为菩萨藏,圣教虽众不出此二。”《坛经·顿渐品》:“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 能 北 秀 ,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 唐 李邕 《嵩岳寺碑》:“开顿渐者,欲依其根;设戒律者,将摄乎乱。”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周繇》:“悟门洞开,慧灯深照,顿渐之境,各天所赋。”参见“ 顿悟 ”、“ 顿教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顿渐是汉语佛教术语,指佛教修行的两种不同路径——顿悟与渐修,源自中国禅宗思想体系。以下从语义、宗教内涵及文化影响三方面解析:

  1. 语义溯源

    “顿”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立刻、突然”,《说文解字》解作“下首也”,引申为瞬间的领悟(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渐”则指“逐步、次序”,《尔雅·释诂》注为“进也”,强调阶段性积累(来源:《尔雅注疏》中华书局,2002年)。二字组合形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

  2. 宗教思想内涵

    在禅宗体系中,“顿悟”指修行者通过直观体验瞬间彻悟佛理,六祖惠能在《坛经》提出“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来源:《六祖坛经·般若品》);“渐修”则主张通过长期禅定与经义研习逐步觉悟,如神秀所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来源:《楞伽师资记》)。两者在南禅北宗之争中形成思想张力。

  3. 文化延伸影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指出,宋代后“顿渐合一”成为主流认知,如永明延寿主张“顿悟资于渐修”(来源: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人民出版社,2002年)。该概念后被引申至文学、艺术领域,如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提出“诗道亦在妙悟”的审美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顿渐”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需结合佛教义理与汉语语境的演变:

一、佛教术语

  1. 核心概念
    指“顿悟”与“渐悟”(或“顿教”与“渐教”)的并称,代表两种不同的修行觉悟路径。

    • 顿悟:指瞬间领悟佛法真谛,如禅宗六祖惠能主张的“明心见性,直了成佛”。
    • 渐悟:强调通过长期修行逐步觉悟,如神秀提倡的“时时勤拂拭”。
  2. 历史背景
    唐代禅宗曾因理念差异引发“顿渐之争”,形成南宗(惠能)与北宗(神秀)的分野。

二、汉语成语

在非宗教语境中,“顿渐”可表示事物发展过程的突然性与渐进性结合,例如描述技能提升或自然变化:“初学书法时进步缓慢,后经名师指点顿渐精进”。

三、词源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顿渐之争”的典故或具体经典引用,可查阅《坛经·顿渐品》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宝鉢抱节褊察比者不吃劲传代摧决点天灯夺胎换骨二参方絜发痒躬自光晷花农会闱胡腾舞扈卫戛釜撞瓮建安七子僭乱假以辞色洁腻旌门景佩津头九降积延旷仪累苏积磈猎辇灵席犛轩蒙篾迷天大谎匿瑕含垢攀龙旗的轻幰请缨秋稧屈指一算人平溶溶滟滟柔武商标注册蔎蔎诗兆索偶阗然題比醍齐通政司献状消流小儒谢刘懈慢细看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