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东瓯的意思、东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东瓯的解释

(1).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传为 越王 勾践 的后裔。分布在今 浙江省 南部 瓯江 、 灵江 流域。其首领 摇 助 汉 灭 项羽 ,受封为 东海王 ,因都 东瓯 (今 浙江省 温州市 ),俗称 东瓯王 。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 温州 及 浙江省 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 东晋 时于此置 永嘉郡 , 隋 废, 唐 时曾复置。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 东甌 之木, 长洲 之林,梓豫虽多,而未可谓之为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境接 东甌 ,地邻 南越 。” 唐 顾况 《永嘉》诗:“ 东甌 传旧俗,风日江边好。”

(3).古星座名。《宋史·天文志四》:“东甌五星在翼南,蛮夷星也。”甌,亦作“ 区 ”。参阅《晋书·天文志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东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地理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释义与基本概念

  1. 地理指向

    指中国浙江省东南部地区,核心范围为今温州市及周边瓯江流域。古称“瓯地”,因地处中原以东,故称“东瓯”,与福建的“闽越”(西瓯)相对。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2. 古国名称

    西汉初期诸侯国名。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温州),俗称“东瓯国”,后于汉武帝时迁至江淮。

    来源:《史记·东越列传》;《汉书·地理志》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1. 地域代称

    自唐宋起,“东瓯”成为温州的雅称。如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称温州为“东瓯故国”,明清文献亦沿用此名指代温州府。

    来源:《温州府志》;《宋史·地理志》

  2. 文化符号

    衍生出“东瓯文化”概念,涵盖瓯越先民的制陶(瓯窑)、造船技艺及民俗(如龙舟竞渡)。温州方言亦称“瓯语”,地方戏曲称“瓯剧”。

    来源:《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浙江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三、现代用法与权威界定


四、延伸义项


结论:东瓯的核心含义为古代瓯越族聚居地及温州历史别称,兼具地理、历史、文化三重属性,是研究吴越文明与浙南发展的重要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东瓯”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1. 古族名
    东瓯是古代越族的一支,据传为越王勾践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省南部的瓯江、灵江流域。其首领摇曾助刘邦击败项羽,被汉朝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浙江温州),故称“东瓯王”。

  2. 地理别称
    指代浙江温州及南部沿海地区。东晋时在此设永嘉郡,隋代废除,唐代一度恢复。如今“东瓯”仍作为该地区的别称。

  3. 文化符号
    在成语和文学中,“东瓯”常被用来体现当地人的精神风貌或作为地域文化象征。

  4. 古星座名(存疑)
    部分文献提到“东瓯”为古代星座名,但此说法仅见于低权威性记载,需谨慎参考。

东瓯的核心含义与古越族分支及温州地区密切相关,历史演变中融合了政治、地理和文化内涵。若需进一步了解星座相关说法,建议查阅更权威的天文史籍。

别人正在浏览...

半途鞭杠笔画查字法长生牌朝物谶书窗棂雏本淳闷赐假贷命耽古殿堂楼阁东曦蠹秏杜默为诗朵颐大嚼愤怒的葡萄傅近感致狗站官廪挂心圭角孩子们函塞黑狱宏览回暖回天之力箭漏妓楼集録急缮济赈乐局连补立地陵劲淬砺落漠旅币緑葵摸挲摩托南守凭肩语扑握前列腺秋澄邱园糅合嬬嬬然死板他谁同休等戚完计为情下饭闲定獮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