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小戴礼的意思、小戴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小戴礼的解释

即《礼记》,也称《小戴记》。 唐 李巽 《驳尚书右仆射郑珣瑜谥议》:“夫《礼记》者非尽圣贤之意也,非尽 宣尼 之所述也,当时杂记也。昔 后苍 为曲臺记,其弟子 戴圣 增损刊定为《小戴礼》,今《礼记》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小戴礼”是汉语中对儒家经典《礼记》的一个特定版本的专称,特指由西汉学者戴圣编纂、辑录的版本。其详细释义如下:

  1. 基本释义与别称: “小戴礼”即《小戴礼记》的简称。它是相对于其叔父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或称《大戴礼》)而言的。戴圣所编的版本篇幅较小(原为49篇,后佚失3篇,今存46篇),故称“小戴礼”;戴德所编的版本篇幅较大(原85篇,今存39篇),故称“大戴礼”。后世通常所说的《礼记》,即指《小戴礼记》。

  2. 历史背景与编纂: 西汉时期,礼学兴盛,但关于礼的典籍(《礼》或《士礼》,即后世所称《仪礼》)的传习需要大量解释其背景、意义和制度的“记”。戴圣作为后仓的学生,在汉宣帝时期(公元前1世纪)将先秦至汉初儒家学者们解释、补充《仪礼》以及论述礼制、礼义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选编,汇集成书,即《小戴礼记》。参见《汉书·艺文志》及后世经学史著作的相关记载。

  3. 内容与地位: 《小戴礼》内容极为丰富,不仅阐释了《仪礼》的仪节含义(如《冠义》、《昏义》等),更包含了大量关于儒家政治思想(如《礼运》的大同小康)、伦理道德(如《大学》、《中庸》)、教育理论(如《学记》)、哲学观念(如《乐记》)、行为规范、日常生活礼节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它超越了单纯解释仪礼的范畴,成为一部综合性的儒家思想巨著。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使其地位大幅提升。唐代将其升格为“经”,列入“九经”;宋代列入“十三经”,成为儒家核心经典之一,影响深远。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

  4. 核心篇目与价值: 《小戴礼》中的许多篇章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是研究先秦至汉代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文献。其中尤为著名的篇目包括:

    • 《大学》:阐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纲领。
    • 《中庸》:论述儒家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之道及诚的哲学。
    • 《礼运》:描绘了“大同”与“小康”两种社会理想。
    • 《学记》: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
    • 《乐记》:系统阐述儒家音乐理论及其社会政治功能。
    • 《儒行》:描述儒者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操守。这些篇章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道德哲学和教育理念。参见历代学者如孔颖达《礼记正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大学》《中庸》的注解)等。

“小戴礼”特指西汉戴圣编订的《礼记》版本(即《小戴礼记》),是相对于其叔父戴德编订的《大戴礼记》而言。它辑录了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制、礼义的重要论述,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多个领域。自东汉郑玄作注后,其地位日益尊崇,最终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今本《礼记》即为《小戴礼记》。

网络扩展解释

“小戴礼”是中国古代经学文献《礼记》的别称,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
“小戴礼”指由西汉学者戴圣编纂的《礼记》,共49篇,与戴德(戴圣之叔)编订的85篇《大戴礼记》相区分,故称“小戴礼”。它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内容涵盖先秦至汉代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及哲学思想。

2. 历史渊源
据唐代李巽的文献记载,《礼记》最初由后苍作《曲台记》,后其弟子戴圣对内容进行删减修订,最终形成《小戴礼》。汉代以后,《小戴礼》逐渐成为主流版本,而《大戴礼记》则散佚严重。

3. 内容特点
书中包含《大学》《中庸》《礼运》等名篇,系统阐述儒家礼制思想,如“礼之用,和为贵”“大同社会”等理念均源自此书。其语言兼具文学性与哲理性,对后世政治、文化影响深远。

4. 注意点
个别资料(如)提到“小戴礼”作为成语形容“礼节不真诚”,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是现代误用或混淆。建议以《礼记》的经学解释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扳桩相脚包巟包藴八外备伍犇逐鼻山残暑晨省春事从绳颠堕东第二甲房亲風鑽购私鳏寡孤独罛船鬼趣含章挺生哗噪假寝家信酒史箜篌引跨轹耒子箖箊洛成埋车毛传民编冥配秘图磨车泥中刺搦搦瓯骆僄狡朴刀寝事期求蛆草取贵仁丹胡须撒坫山砠水厓胜利油田射人先射马试守孝子水厄水乌他踏罡礼斗燤焥往返徒劳蕰藻鰕狗袭称蟹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