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府《相和六引》之一。亦名《公无渡河》。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箜篌引》, 朝鲜 津卒 霍里子高 妻 丽玉 所作也。 子高 晨起刺船而櫂,有一白首狂夫,被髮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悽愴。曲终,自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 还,以其声语妻 丽玉 , 玉 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 丽玉 以其声传邻女 丽容 ,名曰《箜篌引》焉。” 唐 王叡 《灸毂子录·序乐府》:“《箜篌引》,亦曰《公无渡河》。旧説 朝鲜 津卒 霍子高 妻 丽玉 所作也。”
《箜篌引》是乐府诗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其核心含义与一则悲壮典故相关。该题名包含两层释义:"箜篌"是中国古代一种弹拨弦鸣乐器,形制多样,包含竖箌篌、卧箌篌等类型;"引"为乐府诗体类别,多指序曲或叙事性长诗,如《李凭箌篌引》即以音乐描写著称的唐代诗作。
典故出自东汉蔡邕《琴操》,记载朝鲜津卒霍里子高目睹白发狂夫渡河溺亡,其妻援箌篌而歌《公无渡河》,曲终投河。子高之妻丽玉将此曲传播,遂成《箌篌引》。该故事通过《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得以传承,展现生死契阔的悲怆主题。
文学影响方面,唐代李贺《李凭箌篌引》运用"昆山玉碎凤凰叫"等通感手法,将箌篌乐音转化为瑰丽意象,成为古代音乐诗典范。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归入"相和六引",印证其作为乐府古题的音乐文学属性。
艺术特色体现为"悲慨"美学,以《公无渡河》四言十六字浓缩悲剧场景,符合《文心雕龙》"乐府诗贵在简而能深"的创作理念。现存最早完整诗作为曹植拟作,收录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箜篌引”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乐府诗题
作为汉乐府《相和六引》之一,又名《公无渡河》。其起源与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的传说相关:一位白发狂夫执意渡河溺亡,其妻悲痛弹奏箜篌而作此曲,歌词为“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该诗通过简短四句,展现生死抉择的悲剧色彩。
曹植同名诗作
曹植的《箜篌引》则以宴饮场景开篇,描写歌舞升平之景,后转入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如“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诗中“箜篌”与秦筝、齐瑟并列,体现宴乐氛围,最终升华至“知命复何忧”的哲理思考(、)。
引申文化意象
在文学语境中,“箜篌引”被引申为通过艺术引发情感共鸣的象征。如成语用法中,比喻音乐、文学等作品触动人心,形成广泛的情感共振。
注意:不同文献中“箜篌引”指向的具体作品需结合上下文区分,主要分为乐府古辞与曹植诗作两大体系。若需完整诗文或典故细节,可查阅《乐府诗集》《曹植集》等文献。
鲍家诗标征并入拨沙逋余常奴蝉佩乘韦淳絜黨八股盗马诋恶动脑子断例耳诵风瘵腹胪歌泣官储姑布还风邗沟号令如山猾悍狐冰会员国金属陶瓷积序楷隶开新犒迎苦夏劳冗连更彻夜髦稚孟林笋门下晚生明妃密斯脱闹标暖意牌头庖厨抨按片头瓢勺破约虔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奇解轻飙契需全权代表市际时阴通私同义词托物陈喻诬蔑吓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