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县王的意思、县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县王的解释

三国 魏 以县封诸王,其郡为国。见《三国志·魏志·彭城王据传》。 晋 始定为爵名,后改正县王,增邑三千户,制度如郡侯。见《晋书·职官志》。 南北朝 间或置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县王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中特有的爵位称谓,其核心含义指代受封于县级行政区域的宗室贵族成员。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王"为君主或诸侯称号,二者结合后特指"享有县级封地的王爵"。

从词源演变角度分析,"县王"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分封制度。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皇室子弟多封为诸侯王,而魏晋时期为削弱藩王势力,将部分宗室降等封为"县王",食邑范围限定在县一级,如《晋书·职官志》载"王国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又有县王、乡侯"。

该爵位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完整体系。据《南北朝官制史》研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宗室疏属封为"县王",食邑二千户,地位介于郡王与公爵之间。唐代进一步发展出"嗣王"制度,《唐六典》明确记载嗣王可承袭县王爵位,但需降等袭封。

值得注意的是,县王的实际权力随朝代更迭而变化。宋代《职官分纪》指出,宋代县王仅为虚衔,不再拥有封地治理权,主要作为宗室身份象征。这种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宗室权力的逐步削弱。

权威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县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爵位制度,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1. 起源与定义
    县王最初出现于三国曹魏时期,指以县为单位分封宗室诸王,其对应的郡则作为封国。这一制度可见于《三国志·魏志·彭城王据传》的记载。

  2. 晋朝制度化
    晋代正式将“县王”定为爵位名称,并调整了封邑规模。例如,增邑至三千户,其地位和制度参照“郡侯”。这表明县王在此时已脱离单纯的分封形式,成为等级明确的爵位体系。

  3. 南北朝延续
    南北朝时期,县王制度被部分政权沿用,但具体实施可能因朝代而异,未形成统一标准。

  4. 北周时期的等级
    至北周,县王被纳入“九命”爵位体系,与国公、郡王等并列,属于最高等级的正九命。

  5. 与郡王、郡侯的区别
    县王的封地规模通常小于郡王,但高于县侯。例如,晋代县王增邑后,其待遇与郡侯相当,体现出爵位等级与封邑规模的关联。

县王是魏晋至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爵位,以县为封地基础,其地位随朝代演变而调整,反映了古代分封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平衡。

别人正在浏览...

昂爽白癜风白鹤翎迸连碧霭霭察己知人车戽丞弼赤罴催妆诗大肥喏导板倒箱定当飞来剪风瘫父舅夫屋割愁庚帖狗脚木龟谋鼓胀胀皓鸠亨通黄烘烘瓠子讲口见骥一毛挟书律九功舞酒人愧慙嫠妇骊驹六甲穷日泷路木介木椎捏构盆头疲癃残疾纰缦青味秦邮唼哫市场体系世匠十翼殊途同归死淋浸踏壁提抱突轶侮文香奁体显眼箫鼓吸尽稀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