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絃誦的意思、絃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絃誦的解釋

古代授《詩》、學《詩》,配弦樂而歌者為弦歌,無樂而朗讀者為誦,合稱“絃誦”。後即用以泛指授業、誦讀之事。《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 鄭玄 注:“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 孔穎達 疏:“誦謂歌樂者,謂口誦歌樂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雲絃謂以絲播詩者,謂以琴瑟播彼詩之音節,詩音則樂章也。”《舊唐書·音樂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幹羽之容, 周 人立絃誦之教。” 宋 蘇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詞》:“杯盤慣作 陶 家客,絃誦嘗叨 孟母 鄰。” 清 戴名世 《芥舟翁壽序》:“當 戴 氏之盛也,農服畎畝,士勤絃誦,恂恂禮讓,而家皆饒裕。” 姚錫鈞 《即事效湘绮樓體》:“絃誦喧中寂,河山刼後悲。”參見“ 弦誦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絃誦”是古代與《詩經》教學相關的術語,具體含義及來源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古代教授和學習《詩經》的兩種方式:“弦”指配弦樂歌唱,“誦”指無樂伴奏的朗讀。二者合稱後,逐漸引申為泛指教學、誦讀活動。

  2. 古代出處與區分
    源自《禮記·文王世子》中“春誦、夏弦”的記載。鄭玄注釋:“誦”是以口吟唱詩歌樂章,不依賴琴瑟;“弦”是用絲弦樂器(如琴瑟)演奏詩的曲調。孔穎達進一步解釋,“弦”更注重音樂性,而“誦”側重口頭表達。

  3. 曆史演變
    唐代《舊唐書·音樂志》沿用這一概念,表明該詞在典籍中長期作為教學或禮樂文化的代稱。後世也用于形容書院、學堂中的讀書場景。

總結
“絃誦”反映了古代詩樂結合的教育傳統,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描述傳統誦讀與音樂教學相融合的文化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絃誦的意思

《絃誦》(xián sòng)是一個詞語,意思是用琴弦表達誦讀,指用琴聲朗誦文詞。

絃誦的部首和筆畫

《絃誦》的部首是糸(mì)字旁,表示與線、繩相關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絃誦的來源

《絃誦》的來源比較複雜,它結合了琴音與誦讀的意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音樂傳統和文人雅興的活動。

絃誦的繁體字

《絃誦》的繁體字為「弦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絃誦」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在繁體字中,「弦」的字形與現代基本相同,而「誦」的字形為「言」和「辰」的結合,其中「言」表示語言,「辰」表示朗讀聲音。在簡化字中,「弦」和「誦」的字形與現代一緻。

絃誦的例句

1. 他用悠揚的琴聲逐字絃誦道了一首古詩。

2. 她是一位擅長絃誦的琴棋書畫全才。

絃誦的組詞

1. 絃樂:指利用琴弦演奏的樂曲。

2. 絃索:指由許多鋼絲、繩索等構成的長條。

3. 絃音:指琴弦顫動發出的聲音。

絃誦的近義詞

絃誦的近義詞包括 弦歌、琴誦、琴音朗誦。

絃誦的反義詞

絃誦的反義詞可以是 語言默讀、默默思念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