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絃誦的意思、絃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絃誦的解釋

古代授《詩》、學《詩》,配弦樂而歌者為弦歌,無樂而朗讀者為誦,合稱“絃誦”。後即用以泛指授業、誦讀之事。《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 鄭玄 注:“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 孔穎達 疏:“誦謂歌樂者,謂口誦歌樂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雲絃謂以絲播詩者,謂以琴瑟播彼詩之音節,詩音則樂章也。”《舊唐書·音樂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幹羽之容, 周 人立絃誦之教。” 宋 蘇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詞》:“杯盤慣作 陶 家客,絃誦嘗叨 孟母 鄰。” 清 戴名世 《芥舟翁壽序》:“當 戴 氏之盛也,農服畎畝,士勤絃誦,恂恂禮讓,而家皆饒裕。” 姚錫鈞 《即事效湘绮樓體》:“絃誦喧中寂,河山刼後悲。”參見“ 弦誦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絃誦(xián sò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特指古代教育活動中弦歌與誦讀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本義解析

  1. 絃(弦)

    原指琴瑟等弦樂器的絲弦,引申為彈奏弦樂器并配樂歌唱的行為。古代《詩經》等經典常以弦樂伴奏吟唱,稱為“弦歌”。

    來源:《說文解字》:“絃,弓弦也。”後引申為樂器之弦。

  2. 指朗讀、背誦詩文,強調通過聲音節奏記憶和理解文本内容。

    來源:《周禮·春官》:“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

  3. 複合詞“絃誦”

    二者結合後,專指古代學堂中邊彈琴吟唱、邊誦讀詩書的教學形式,是禮樂教育的典型實踐。

    例:《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大師诏之。”鄭玄注:“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


二、文化延伸義

  1. 代指學校教育

    因“絃誦”是古代學堂的核心活動,後世常用以象征教化傳承或學術氛圍。

    例:王勃《滕王閣序》:“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将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其背景即暗含絃誦之風。

  2. 禮樂精神的體現

    融合音樂(絃)與文學(誦),體現儒家“禮樂相濟”的教育理念,強調藝術熏陶與道德修養的統一。

    來源:《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朱熹集注:“時子遊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絃誦:弦歌誦讀。古代學校授《詩》時,配弦樂而歌者為弦歌,僅口誦而不用樂者為誦。後即用以稱學校教學。”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2. 《辭源》

    “絃誦:指禮樂教化。語本《禮記》‘春誦夏弦’,後稱學校教學為絃誦。”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2015年。


四、經典文獻用例


說明:因“絃誦”屬古漢語專詞,現代權威解析主要依托經典文獻及工具書。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學術辭書,并征引《禮記》《論語》等原典,确保考據嚴謹性。網絡公開資源中,可參考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需訂閱)或國學大師網(www.guoxuedashi.com)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絃誦”是古代與《詩經》教學相關的術語,具體含義及來源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古代教授和學習《詩經》的兩種方式:“弦”指配弦樂歌唱,“誦”指無樂伴奏的朗讀。二者合稱後,逐漸引申為泛指教學、誦讀活動。

  2. 古代出處與區分
    源自《禮記·文王世子》中“春誦、夏弦”的記載。鄭玄注釋:“誦”是以口吟唱詩歌樂章,不依賴琴瑟;“弦”是用絲弦樂器(如琴瑟)演奏詩的曲調。孔穎達進一步解釋,“弦”更注重音樂性,而“誦”側重口頭表達。

  3. 曆史演變
    唐代《舊唐書·音樂志》沿用這一概念,表明該詞在典籍中長期作為教學或禮樂文化的代稱。後世也用于形容書院、學堂中的讀書場景。

總結
“絃誦”反映了古代詩樂結合的教育傳統,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描述傳統誦讀與音樂教學相融合的文化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

保赤迸涕迸竹赤醬齒輪傳動蟲蝕字籌筆驿椿皮樗鉛匆猝電矛刁滑奸詐地羅二郗豐棱管屬軌度詭辔過班鶴凫呵止呴沫黃台瓜辭諱疾假模假式奸險嬌荑家學淵源機略襟冕絕緣體舉足抗玩看人眉睫考核科策攬勝圖連邊簾政籠箧門無雜客命縷明要柰桃鬧穣穣瓯檥片幫邛籠任斷入境問俗桑榆補生祿識察跳號通健完壘衛星雲圖纖碎綫帖兒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