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瓷窑名。窑址在 浙江 龙泉县 南七十里 华琉山 下。 北宋 处州 龙泉县 旧有 龙泉窑 , 南宋 章生一 、 生二 兄弟在此制瓷,各主一窑。 生一 所制之瓷号哥窑, 生二 所制者号弟窑。哥窑之瓷以胎细质白著称。参阅 明 王世贞 《宛委馀编》卷十五、 清 朱琰 《陶说·说古·古窑考》。《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做一个金漆笼儿,黄铜钩子,哥窰的水食罐儿,緑纱罩儿。” 清 曹寅 《铜鼓歌》:“豪华徒夸子父鼎,赏鑑何重哥窰缾。”
哥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一,其名称源于南宋时期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制瓷的传说,但具体窑址至今未发现,成为陶瓷史上的未解之谜。以下是其核心特征的详细解析:
哥窑瓷器以金丝铁线(釉面自然开片的黑黄交织纹路)和紫口铁足(胎体含铁量高形成的口沿泛紫、底足铁黑特征)闻名,属宫廷御用瓷器,常见器型包括炉、瓶、盘、洗等。
哥窑承载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其开片纹路被赋予“残缺美”哲学意涵,成为后世仿制典范。明清时期官窑多有仿制,尤以雍正、乾隆朝技艺最精。
如需了解各时期仿哥窑特征或具体器物(如故宫藏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可查阅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来源。
哥窑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是哥(gē)和窑(yáo),共有13个笔画。哥的部首是哥,是由人手托着两鼓的鼓面,表示鼓声、乐声的意思。窑的部首是穴,意为地洞或乳穴,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哥窑”。
哥窑这个词源于汉代的一种乐器。据史书记载,古时候称用石头或竹筒制成的脆响乐器为“哥”,这种乐器的声音可以传播很远,因此被称为“哥”。后来,人们用哥来比喻很高的声音。
而窑则指的是古代的烧制陶瓷的设备。古代窑是用土石砖建造而成的,用来加热和烧制陶瓷。所以,哥窑就是指制作高音乐器的陶瓷窑。
哥窑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哥窯”,窑的字中间有一个火的部首,更加突出了窑的烧制性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哥的写法稍有不同,以甲骨文为例,哥的上面是一个口字,下面是两个手的形状,表示用两手托着响器。
以下是一个关于哥窑的例句:“在古代,制作哥窑需要先制作哥乐器,然后才能进行烧制陶瓷。”
与哥窑相关的组词有:陶瓷、乐器、窑洞。
哥窑的近义词包括:高音乐器、陶瓷炉。
哥窑的反义词是:低音乐器、无窑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