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末。农历十二月。《魏书·彭城王勰传》:“岁月易远,便迫暮冬,每思闻道,奉承风教。”《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 唐 杜甫 《晚晴》诗:“ 高唐 暮冬雪壮哉,旧瘴无復似尘埃。”
暮冬是汉语中表示季节更替的重要时间概念,专指冬季的末尾阶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该词由"暮"(日暮、末尾)与"冬"组合构成,字面意为"冬季的末尾"。在传统历法体系中,暮冬特指农历十二月,即腊月,《礼记·月令》记载"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正是对这一时令的早期记载。
从节气划分来看,暮冬涵盖小寒、大寒两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明确指出此时"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标志着全年最冷时段。文人墨客常借此抒怀,陶渊明《蜡日》诗云"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展现冬春交替的独特意境;杜甫《晚晴》中"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更是直接点明时令特征。
现代气象学将暮冬定义为立春前15-30天,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0°至330°区间,北半球进入极寒向初春过渡的特殊气候阶段。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2025年暮冬时段为1月20日(大寒)至2月3日(立春)。
暮冬是汉语中表示季节更替的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暮冬指冬季的末尾阶段,对应农历十二月(即腊月),此时临近春季,气候寒冷但已有转暖迹象。该词由“暮”(意为末期、末尾)与“冬”组合而成,强调季节的尾声。
与“暮春”“暮秋”结构相似,均以“暮”+季节表示末期,如暮春指春季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
拔禾八闽宝林暴人辈子畀付笔芦惨域搀逐糍粑荡蠲顶瓜皮对不过覆藏红胡子徽弦蛟穴脚注家语戒约酒次旧人旧史犒锡可着头做帽子空海冷土荒堆劣兄漓江蔓辞蒙腾默藁目瞪舌强慕望内仪门女郎花盘家嫔贡青蝉庆旦清宫情亲倾伫全壶燃放热身赛软答剌煞费心机食货水沉水裩四扰苏丹港随风柁塘坟挑刺庭午微机四伏饩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