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子夜歌》、《重迭金》。小令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转两平韵。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大中 初……其国( 女蛮国 )人危髻金冠,瓔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製‘菩萨蛮曲’。”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诗话·菩萨鬘》:“ 唐 词有‘菩萨蛮’,不知其义。按小説, 开元 中, 南詔 入贡,危髻金冠,瓔珞被体,故号‘菩萨鬘’,因以製曲。”
(2).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数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3). 宋 代称伊6*斯6*兰教徒为菩萨蛮,阿拉伯文的音译。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乐府有《菩萨蛮》,不知何物,在 广 中见呼蕃妇为菩萨蛮因识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菩萨蛮汉语 快速查询。
“菩萨蛮”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学及文化背景综合理解:
“菩萨蛮”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后发展为经典词牌,属小令体裁,共44字,分上下阕,各两仄韵转两平韵,音律起伏富有变化。别名包括《子夜歌》《重叠金》等,常见于唐宋词人创作,如李白、温庭筠、韦庄等均有名作传世。
女蛮国使者形象
唐代“菩萨蛮”得名于女蛮国(今缅甸一带)使者的装扮。她们头戴金冠、身披珠宝,形似菩萨,被称为“菩萨蛮队”,其歌舞表演成为贵族宴会的风尚。
唐代贵族文化符号
在唐朝,“菩萨蛮”特指来自西南夷的歌舞伎,她们容貌绝美、技艺高超,常被贵族豢养以彰显身份。诗人常以“天仙”“笑语嫣然”形容其风采。
主题多样
既有闺怨相思(如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也有家国情怀(如辛弃疾“西北望长安”),或田园风光(如韦庄“春水碧于天”)。
艺术特色
常用对比手法,如李煜“花明月暗笼轻雾”以景衬情;语言凝练,如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仅14字勾勒女子晨妆画面。
当代语境中,“菩萨蛮”可比喻女子美貌(如“活生生的菩萨蛮”),或形容事物完美,但此用法多见于文学化表达,且权威典籍中较少见。
建议进一步查阅《全唐诗》《宋词选》等权威文献,了解更丰富的作品与赏析。
《菩萨蛮》是一首古代文学作品,它以描绘菩萨蛮女子的心声为主题。菩萨蛮一词表示一种女子的形象,表达出她们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愿望。
《菩萨蛮》这个词可以拆分为"艹"和"蛮"两个部首,分别表示植物和虫子。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菩萨蛮一词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之后,李白的《蜀道难》中也有“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岳;菩萨蛮叶下,立足何时节。”这样的描述。
在繁体字中,菩萨蛮以「菩薩蠻」表示。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菩萨蛮的古汉字写法是「菩蒲蔓」,用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2012年,作家陈忠实在他的《菩萨蛮·走仙闸》中写道:“黄昏我一路走尽浙江府按纽,忽尔即当了山江往里走。”
菩萨蛮的组词有:菩萨蛮女、菩萨蛮叶、菩萨蛮竹。
与菩萨蛮意思接近的词有:蔓草曼舞女。
与菩萨蛮对立的词语包括:束缚、依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