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中草粮贮藏的场所。《新唐书·钱徽传》:“ 泽 卒,士颇希赏, 周澈 主留事,重擅发军廥,不敢给。”
“军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军事相关场所。以下为详细解释:
军廥(jūn kuài)
指古代军队中储存粮草、饲料的专用场所,属于后勤保障设施。
构成解析:
《新唐书·钱徽传》记载:“泽卒,士颇希赏,周澈主留事,重擅发军廥,不敢给。”
此例说明军廥的物资调用需严格管控,擅自发放可能引发军纪问题。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史书或古文研究。若需进一步了解唐代军事制度,可查阅《新唐书》相关篇章。
军廥(jūn kuāi)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军(jūn)和廥(kuāi)。
军(jūn)是表示军队或者军事的意思,它是由“冖”和“冫”组成,冖表示覆盖,冫表示冰,结合在一起表示军队以冰冷的外表,具有强大的力量。
廥(kuāi)是军廥的后面一部分,它是一个繁体字,拆分成部首“广”和“廥”,广表示广泛的意思,廥用来指代军事粮饷和军备物资,所以军廥即为军队的物资和军需。
军廥来源于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一文中,用来形容国家兵员勇敢、武器装备强大的状况。
在繁体字中,军廥的写法是「軍礦」,它们的发音和意义都与简体字军廥相同。
古时候,军廥的写法稍有不同,军写作“軍”,意为军队;廥写作“篲”,意为木植物或军事物资。后来,军廥合二为一,形成了现代的汉字“军廥”。
以下是一些关于军廥的例句:
1. 中国军队的军廥在近年来不断改善和增强。
2. 这个军队缺乏军廥支援,导致无法有效执行任务。
3. 面对敌人的进攻,我们必须加强军队的军廥建设。
组词:军备、军队、廥输、军事
近义词:军资、军需
反义词:兵役、民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