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烛的意思、香烛的详细解释
香烛的解释
[joss sticks and candles] 祭祀用的香和蜡烛
详细解释
(1).指精美的蜡烛。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唐 温庭筠 《池塘七夕》诗:“香烛有光妨宿燕,画屏无睡待牵牛。”
(2).香和蜡烛。用以祭祀祖先或供奉神佛。 宋 钱愐 《钱氏私志·董夫人》:“ 钱大主 临蓐,齎香烛祈祷。”《西游记》第五六回:“ 三藏 叫:‘ 悟空 ,取香烛来,待我祷祝,好念经。’”《儒林外史》第二回:“和尚,你新年新岁,也该把菩萨面前香烛点勤些!”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这是人家供神的东西,不看见点着香烛么!”
词语分解
- 香的解释 香 ā 气味好闻,与“臭”相对:香味。香醇。芳香。清香。 舒服:睡得香。 味道好:这鱼做得真香。 受欢迎:这种货物在农村香得很。 称一些天然或人造的有香味的东西:麝香。灵猫香。龙涎香。檀香。沉香。 旧
- 烛的解释 烛 (燭) ú 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古代亦称“火炬”):蜡烛。花烛。烛光。烛泪。烛台。风烛残年。 洞悉:洞烛其奸。 灯泡瓦特数的俗称:十五烛的灯泡。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香烛在汉语中特指祭祀或庆典时使用的焚香与蜡烛组合,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香烛”指祭祀神佛、祖先时点燃的香和蜡烛,是传统礼仪中表达敬意的载体。其核心特征包含:
- 材质:香通常以香料木粉制成,烛为蜡质圆柱体;
- 功能:通过燃烧产生香气与光亮,营造庄重氛围;
- 象征:烟雾象征沟通天地,烛光代表光明指引。
二、字源与结构
- 香:甲骨文象形“禾谷盛于器”,引申为芳香祭品(《说文解字》)。
- 烛:篆书从“火”从“蜀”(虫茧),因古代以蜂蜡制烛,本义为火炬照明,后专指蜡烛。
二字合成后,词义聚焦于宗教仪式与民俗活动中的焚香点烛行为。
三、文化功能
1.祭祀礼仪
- 佛道仪式:寺院供奉需“香烛三炷”,表戒定慧三学(《佛教器物辞典》)。
- 祖先祭拜:清明、中元节焚香燃烛,喻“香火传承”(《中国民俗志》)。
2.婚俗应用
- 传统婚礼中“花烛”象征夫妻同心,衍生“洞房花烛夜”典故(《礼记·昏义》注疏)。
参考资料:
- 汉典“香烛”词条(www.zdic.net/hans/香烛)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祭祀器具(www.ihchina.cn/art/2021/12/15/art_2587_31218.html)
- 故宫博物院官网·清代祭器考(www.dpm.org.cn/collections/ceremonial/)
网络扩展解释
“香烛”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祭祀用品
指用于祭祀祖先或供奉神佛的香和蜡烛,是传统仪式中的重要物品。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新年新岁也该把菩萨面前香烛点勤些”。
-
精美蜡烛的泛指
唐代诗词中常以“香烛”代指装饰考究的蜡烛,如温庭筠《菩萨蛮》中“香烛销成泪”。
二、文学引用与扩展
- 诗词中的意象
唐代温庭筠在《池塘七夕》中写道:“香烛有光妨宿燕”,通过香烛的光亮烘托七夕氛围。
- 小说中的场景描写
《西游记》第五十六回提到三藏让悟空取香烛以祷祝,体现其在宗教活动中的必要性。
三、使用场景
- 祭祀仪式:如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中焚香点烛。
- 日常供奉:寺庙、家庭神龛前常见香烛并用,表达虔诚。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诗词及权威词典的解释,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参考相关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败德半梦半醒北岳便宜事不剌剌裁治侧臣宠孽亶诚担架淡水生态系统点石术钓舩定质風切敷与赅括搆哄闺阁悍妬函陕毫厘千里鹤发鸡皮和壹回日溷屏豁宿机埳计设觉帝亏点悃恳冷盆灭景追风难乎为情青鸟殷勤亲政鹊渡热客肉眼凡夫软功撒津撒吣生劫盛礼豕炙手斧首露思春四体百骸送东阳马生序腾化术同岁投其所好脱不了身忘战必危微步未遽央雾兴云涌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