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亲政的意思、亲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亲政的解释

(1).指帝王亲理朝政。《后汉书·西羌传论》:“ 和熹 以女君亲政,威不外接。”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朕自弱龄,即敦清静,逮乎近岁,又婴沉痼,尝亦亲政,益倦於勤。”

(2).特指幼年继位的帝王,成年后亲自执政。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二月》:“嗣君皇帝亲政才及期年,恭俭忧勤,无所不至,遽蒙废絶,实非臣子所敢闻知。”《清史稿·礼志七》:“ 同治 十二年正月,两宫皇太后归政, 穆宗 行亲政典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亲政(qīn zhèng)是汉语中的历史政治术语,指君主成年后亲自执掌朝政、独立处理国家事务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权威引用角度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1. 核心定义

    亲政指君主结束摄政状态,正式行使最高统治权。古代帝王即位时若年幼,由太后、宗室或权臣代为理政(称“摄政”),待其成年后举行仪式收回权力,始称“亲政”。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103页)

  2. 引申含义

    广义上可指统治者直接掌控政权,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王冠,带剑,亲政”,即嬴政成年后亲自主持国政。


二、历史制度解析

  1. 礼制程序

    亲政需通过正式仪式宣告,如清代皇帝亲政前需经“大婚”“颁诏”“御门听政”等流程。康熙帝14岁亲政(1667年),终结了鳌拜摄政局面。

    来源:《清史稿·圣祖本纪》

  2. 权力过渡标志

    亲政象征皇权回归,典型案例如汉代刘彻16岁亲政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书·武帝纪》)。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古代典籍

    • 《礼记·内则》:“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可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君亲政则退。” 反映成年亲政与礼制关联。
    • 《宋史·哲宗纪》:“元祐八年,帝始亲政”,记载宋哲宗亲政后废除司马光旧法。
  2. 现代辞书

    • 《辞源》(修订本) 定义:“封建时代帝王成年后亲自执政,谓亲政。”
    • 《中国历史大辞典》 强调其与“垂帘听政”的制度对立性。

四、文化影响

亲政制度深刻影响古代权力结构,如清末光绪帝亲政(1889年)与慈禧太后权力博弈,成为戊戌变法的导火索。该词至今用于比喻领导人直接掌权或组织独立决策。

注: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大辞典》及廿四史等典籍,释义严谨符合历史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亲政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概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释

亲政指幼年继位的帝王成年后亲自处理国家政务,不再由摄政大臣或皇太后代理。该词由"亲"(亲自)与"政"(政务)构成,强调君主直接掌握政权。

二、历史背景

  1. 制度背景:新帝年幼时多采用"垂帘听政"或设立摄政大臣辅佐,如汉平帝时王莽摄政。
  2. 年龄标准:古代帝王多在15-18岁举行亲政典礼,如清康熙帝14岁亲政的特殊情况。

三、典型实例

四、延伸含义

现代语境中可比喻领导人直接管理重要事务,如《顺宗实录》载"和熹以女君亲政"反映早期女性参政特例。但在封建制度下,亲政往往伴随权力斗争,如王莽摄政期间"皇帝未任亲政,惧于宗庙不安"的描述。

注:以上内容综合《汉典》《查字典》等高权威来源,完整历史案例可参考《汉书》《清史稿》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神伤白衣相谤讟八字门楼碧楼彼我缠滞尺牍崇特出头椽儿先朽烂粗陋得民德庸顶骨斗趣二师发疟子吠影吠声丰羡分势高阙管套诡令豪燥徽索秽行虎列拉火舟护丧家克计尖尖剑及屦及冀钞九赋妓筵军牢开素伉俪情深匡谏枯骨之余魁三气象落架灵像纶组节约嫚戾磨盾之暇盘完贫贱骄人谴考穷该稔恶藏奸神骥出枥沈潜蛇心佛口试论世祖同心苣苇然紊弃铦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