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贤的意思、象贤的详细解释
象贤的解释
谓能效法先人的贤德。《书·微子之命》:“ 殷王 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仪礼·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 郑玄 注:“象,法也,为子孙能法先祖之贤,故使之继世也。” 唐 刘禹锡 《蜀先主庙》诗:“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柳亚子 《子游先生遗像为哲嗣史良女士题》诗:“雪洁兰馨説象贤,明珠掌上更翩翩。”
词语分解
- 象的解释 象 à 哺乳动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多产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门牙极长,可用于雕刻成器皿或艺术品:象牙。象牙宝塔(喻脱离群众和生活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小天地)。 形状,样子:形象。景象。气象。现象。
- 贤的解释 贤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贤弟。贤侄。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笔画数:; 部首:贝; 笔
专业解析
象贤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子孙后代能效法、继承先辈的贤德品行。该词承载着儒家文化中重视家族德业传承的价值观,常用于称颂后嗣能承继先祖的美德与功业。以下从释义、语源、文化背景及用例角度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字源
- 象:本义指“形象”、“相貌”,引申为“效法”、“模仿”。《说文解字》释“象”为“南越大兽”,后假借为“像似”之义,强调对某种形态或德行的摹仿与学习。
- 贤: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玉篇》释为“有善行也”,代表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卓越的能力。
- 象贤:二字结合,即“效法先人的贤德”,特指后代子孙能继承并践行祖先的优良品德与功业,使其家风、德泽得以延续。
二、经典出处与典故
该词典出儒家经典《尚书·周书·微子之命》:
“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
此处记载周成王册封微子启于宋国时,赞扬他能追思古道,尊崇德教,效法其父(商纣王之兄微子)的贤德。汉代孔安国传注云:“惟考古人之道,大有德之君,世世象其贤人”,强调“象贤”是对先辈德行的主动学习与传承。
三、文化内涵与应用
- 家族德业传承:在宗法社会中,“象贤”是维系家族声望的核心要求,体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伦理观。如唐代刘禹锡《蜀先主庙》诗云:“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以刘备之子刘禅未能“象贤”导致亡国的典故,反衬德行传承的重要性。
- 政治伦理象征:古代帝王常以“象贤”勉励嗣君效法先祖治国之道。如《宋史》载宋真宗诏书:“嗣守丕基,聿怀象贤之训”,强调继承先王遗训为治国之本。
- 社会评价标准:士大夫家族以子孙“克象其贤”为荣,反之则视为家族衰败之兆,如《南齐书》评王俭“世载象贤之德”,赞誉其家族累世贤良。
四、权威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对“象贤”的释义为:
“谓能效法先人的贤德。”
并引《尚书》及唐代权德舆《工部尚书致仕策》为例证,明确其作为动宾结构的文言用法,强调后嗣对先辈德行的主动承袭。
参考文献来源
- 《尚书·周书·微子之命》及孔安国传(儒家十三经注疏本)
- 刘禹锡《蜀先主庙》(《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七)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象贤”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象贤”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象贤”指子孙能效法先人的贤德,强调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秀品德与才能。其中“象”通“像”,意为效法;“贤”指贤明、德行高尚之人。
二、出处与演变
-
经典文献
- 最早见于《尚书·微子之命》:“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指殷商后代效法先王贤德。
- 《仪礼·士冠礼》提到“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郑玄注解为“子孙能法先祖之贤”。
-
文学化用
唐代刘禹锡在《蜀先主庙》中写道“生儿不象贤”,借古讽今,暗指后代未能继承先人德才。
三、应用场景
-
历史评价
常用于赞颂家族后代延续先辈美德,如宋代张元干词中“台衮象贤”即赞美对方继承祖德。
-
现代引申
作为名字时,“象贤”寓意希望孩子如贤者般德才兼备(如“象”象征厚重智慧,“贤”指德行)。
四、相关扩展
- 反义对比:与“不肖”相对,后者指子孙不成器、不效法先贤。
- 文化内涵:体现儒家“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强调家族德行的传承。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用例或名字寓意,可参考古籍原文或命名解析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启彼己韠冕簸之扬之﹐糠秕在前陈情冲账吹律出家春盎淳源餈糕辞爵促促错字大高鹅池访宿风光好風颶歌尘贡忠灌浆糊毫米亨运画檝谎喳呼欢悚魂牀火实胡走游飞嫁衣阄戏口调脸脑辽东白鹤厉行节约零散搂伐卖官卖爵泥车瓦马怒张墙有耳栖衡青律球璧蠕簇三珪刹海释躧受署锼镂夙命投棰违兵违忌吴人不识越境翔舞向中咸阳宫狎雉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