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齐 军官名。《国语·齐语》:“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按,此指郊外之乡,乡帅统三千人。又,郊内之乡,乡帅统万人。
“乡帅”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解释,主要可分为历史官职和现代比喻两种含义:
起源与编制
春秋时期齐国设立的军事官职,见于《国语·齐语》。其编制为:
后续演变
西魏至北周时期,乡帅职能扩展为统领地方乡兵,常由当地望族或朝廷官员兼任。
作为成语使用时,指代乡村中权力较大、地位较高的人物,如村长、乡长等基层管理者,或德高望重的乡绅。例如在描述某人返乡时,可用“乡帅”比喻其在家乡的影响力(见造句示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具体文献,可参考《国语·齐语》或相关军事制度研究。
乡帅是一个汉字词语,其中“乡”表示乡村,带有地域性和农村特色,而“帅”多指军队统帅或领导人。
拆分部首:乡(土字旁)+帅(巾字旁+廾字旁)
笔画:乡(3画)+帅(10画)
乡帅最早出现于《辞源》一书中,是由乡和帅两个字组合而成。
乡帅的繁体形式为「鄉帥」。
在古代,乡帅的写法与现代略有差异,在甲骨文中,“乡”字写作「一小丿」,“帅”字写作「彡巾工」。
乡帅作为一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在乡村中具有实力、权威的人。例如:
他是当地乡帅,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乡帅作为一个词语,不常用于组词或构成其他词语。
乡帅的近义词包括:乡村领袖、乡村首领、乡村骨干。
乡帅的反义词包括:乡野平民、普通乡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