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黩礼的意思、黩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黩礼的解释

亵渎礼教。 唐 李翱 《陵庙日时朔祭议》:“与其黷礼越古,贵因循而惮改作,犹天地之相远也。”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北史一·魏本纪五》:“ 元魏 孝庄 始尊其父为 文穆皇帝 ,迁主太庙,而以 孝文 为伯考,此末季黷礼之事,不足为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黩礼”一词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黩”与“礼”两部分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黩”本义为轻慢、亵渎,引申为过度或不庄重的行为;“礼”指礼仪规范,包含社会制度与道德准则。组合后,“黩礼”指违背礼制、轻慢礼仪的行为,例如《礼记·曾子问》中“祭不欲黩”即强调祭祀不可轻慢敷衍。

该词多见于古籍文献,如《春秋左传注疏》提及“黩礼失位”,描述诸侯滥用礼制的失范现象。现代使用中,“黩礼”多用于学术语境,如历史学、哲学研究中讨论礼法崩坏的社会现象。其近义词包括“僭礼”“非礼”,反义词则为“遵礼”“守仪”。

网络扩展解释

“黩礼”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亵渎礼教,即对传统礼仪制度的不敬或违背。以下是具体解析:


字词释义


文献例证

  1. 唐代李翱《陵庙日时朔祭议》中提到“与其黷礼越古,贵因循而惮改作”,批评当时祭祀礼仪中违背古制的现象。
  2. 清代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记载北魏孝庄帝尊父为皇帝并迁主太庙,被视作“末季黷礼之事”,即乱世中破坏礼法的典型。

综合解析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中,强调对传统礼制的僭越或滥用,带有贬义。其使用场景通常与政治、祭祀等严肃礼仪活动相关,反映古代对礼教秩序的重视。


补充说明

由于“黩礼”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常见于学术讨论或历史文献分析。如需深入理解,建议结合《礼记》《周礼》等典籍中的礼制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拜贶八字须表函鼻梁骨蟾影初审雌老虎打雪仗邓友梅睹著知微二首六身阿下放行广成子归咎于鬼头银孤绩股战而栗号吟灰塌塌虎吓僭虐荐绅嘉殽冀北霁峰静顺进奏院苴茅钜髦苦寒括户冷债寥寥可数烈汉另楚寒巫六鼇六陈每人默化潜移闹装酿祸便言撇末披展庆赖清唳七字谱群芳争艳肉用鸡沈博絶丽神仪室妹说陈烁烁损德踏浪逃身田父野叟小本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