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草与放牧。亦指打草与放牧的人。 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童 区寄 者, 郴州 蕘牧儿也,行牧且蕘。” 清 唐孙华 《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 夏 松 殷 柏復何有,独留此树撑穹苍;冯依先圣庇根本,幸远蕘牧辞斧斨。”
“荛牧”是一个汉语词汇,由“荛”和“牧”二字组合而成,具体含义如下:
荛牧(ráo mù)指打草(砍柴)与放牧两种劳作行为,也可引申为从事这类劳作的人。例如唐代柳宗元《童区寄传》中提到:“童区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
荛(ráo)
牧(mù)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其核心意义围绕农耕社会的两种基础劳作展开,体现了古代生产活动的特点。
《荛牧》是一个古代汉字,表示牛马吃草的场所,也可以指马的品种。
《荛牧》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草字底,右边的部首是旱字旁。共有11画。
《荛牧》最早出现在《康熙字典》中,属于古代汉字。
《荛牧》的繁体字为「蕘牧」,部首和笔画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荛牧》的写法可能稍有变化,但整体结构并没有太大差异。
1. 这片草地就是牛群和马群的荛牧地。
2. 这里有许多荛牧马,都是长跑比赛的优秀品种。
1. 荛草:指高大的草
2. 牧场:指用来放牧的场地
3. 牧草:指用来喂养牲畜的草料
牧场、草地、草场
废土、沙漠、石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