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陵和低湿之地。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崎嶇交错,陵隰相望。”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陵隰繁緑杞,墟囿粲红桃。”
“陵隰”是由“陵”和“隰”两个单字组成的复合词,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地形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陵隰”一词多用于古代地理或文学语境,既指代具体的地形特征(山陵与低湿),也隐含自然环境的丰富层次。其组合体现了汉字通过单字叠加形成复合义的典型特点。
《陵隰》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声望、威望非常高,深受人们敬重和崇拜的意思。
《陵隰》的两个字的部首分别是阝和氵。其中,“阝”表示“阜”,表示土堆;“氵”表示水。所以《陵隰》的含义是高处的土堆上有水流动的意思。
《陵》的总笔画数为11划,其中,“陵”的独体字笔画数为8划。
《隰》的总笔画数为15划,其中,“隰”的独体字笔画数为10划。
《陵隰》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僖公四年》:“山陵之下,阜隰必至。”原意是指在山陵下面,必然会有土堆和水流出现。
《陵隰》的繁体字为「陵隰」。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陵隰字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整体上,字形和现代汉字保持相似。
1. 这位政治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堪称陵隰之尊。
2. 他是一位道德高尚、声望如陵隰的人物。
1. 陵墓:指坟墓的一种,用来安葬死者。
2. 隰水:指低洼地带积水成湖或流动成河。
1. 高山:指海拔较高的山地。
2. 名垂千古:形容人的声望和成就流传至今。
庸庸碌碌:形容人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才能和表现,平庸无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