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地方所设学校。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归私暂休暇,驱明出庠黌。”
“庠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庠黉”指古代地方设立的学校,主要用于地方教育。该词由“庠”和“黉”两个单字组成,均与古代教育机构相关。
该词可见于唐代韩愈与孟郊的《城南联句》:“归私暂休暇,驱明出庠黉。” 此句描述从学校归家的场景,印证其教育场所的含义。
古代教育体系中有不同层级的学校,如中央的“太学”与地方的“庠黉”。这类词汇常见于古典文献,反映中国古代重视教化的传统。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文注解。
庠黉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庠和黉两个字组成。
庠的部首是广,庠的笔画数是4;黉的部首是黄,黉的笔画数是13。
庠指的是古代的学校,它是一种教育机构,主要教授经学和文学。黉则是头戴黄色头巾的学生,一般指的是学生。
庠黉的繁体字为廂黌。
在古代,庠的写法为“艹讠口”或“广讠口”,而黉的写法为“黃事心”。
他年幼时曾就读于一所名副其实的庠黉。
庠黉的组词有:庠黉制度、庠黉之道、庠黉修身、庠黉教育。
近义词有:学堂、书院。
反义词有:庙堂、朝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