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箕子 与“四皓”的并称。 箕子 , 殷 时贤人;“四皓”, 秦 汉 时隐于 商山 之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 绮里季 、 夏黄公 四位贤人。《晋书·王献之传》:“故太傅臣 安 少振玄风,道誉洋溢,弱冠遐栖,则契齐 箕 皓 。”
“箕皓”是“箕子”与“四皓”的并称,指两位不同历史时期的贤人群体。以下是详细解释:
箕子
箕子是商朝末期的贤臣,曾因劝谏纣王无果而装疯避祸。商朝灭亡后,他远走朝鲜,被后世视为贤者典范,其思想对周代礼制有一定影响。
四皓
指秦汉时期隐居商山的四位隐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他们因拒绝出仕乱世、坚守气节而闻名,汉初曾辅佐太子刘盈稳固地位。
合并意义
“箕皓”合称,常用于比喻贤德之士或高洁隐者。例如《晋书·王献之传》提到东晋名臣谢安“弱冠遐栖,则契齐箕皓”,即以箕皓类比其早年隐居时的风骨。
补充说明
该词属历史典故类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文言文或学术讨论中。其核心内涵是通过两位不同时代的贤者,强调对道德操守和隐逸精神的推崇。
箕皓是一个古代汉字词汇,由“箕”和“皓”两个字组成。
“箕”字,它的部首是竹,总共有10个笔画;“皓”字,它的部首是白,总共有10个笔画。
箕皓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尚书·周书·箕伯》中,箕伯在周朝时被封为伯爵,其子孙后来就以箕作为姓氏,而箕皓则是指箕氏的后裔。
在繁体字中,“箕”和“皓”的形状与简体字相似,没有太大变化。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字彙》的记载,古时候的“箕”字是用四根象征箕帚的直线表示,而“皓”字是由“白”字加上加点的形状表示。
1. 他的祖先是箕皓后裔。
2. 箕皓家族有悠久的历史。
箕帚、箕山、箕座、皓齿、皓首等。
无。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