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三国志·魏志·崔琰传》:“时穀糴县乏, 玄 罢谢诸生。”《三国志·魏志·王基传》“后由等竟不降”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战略》:“昔 子午 之役,兵行数百里而值霖雨,桥阁破坏,后粮腐败,前军县乏。”《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 鲁阳 , 鲁阳 近 许 ,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
“县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多用于书面或历史文献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县乏(拼音:xiàn fá)意为“缺乏”,特指物资、粮食等短缺的状态。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构词分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三国志》或《资治通鉴》相关章节。
县乏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功利或者描述某种情况的含义。它可以形容一个地区缺乏物质资源、贫瘠或者缺乏发展机会的状况。
《康熙字典》将县乏的部首归类为"土",它由"阝"和"目"组成。"阝"表示土地,而"目"表示小山。县乏的总共有12画。
县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记录的写法是"縣乏"。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縣乏"。
在古时候,县乏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的一些文物显示出县乏的古名为"县窳"或者"侟"。这些古代写法都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即一个地区的贫乏和缺乏。
1. 这个县乏了水源和种植资源,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2. 这个地区县乏了教育资源,导致青少年的发展受限。
县乏可以和其他汉字组合形成新词:
1. 县乏资源:形容一个地区缺乏各种资源。
2. 县乏福利:形容一个地方的福利条件不好。
县乏的近义词有:贫瘠、资源匮乏、贫穷。
县乏的反义词有:富饶、资源丰富、繁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