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主管其事。《新唐书·吕諲传》:“帝復两京,詔尽繫羣臣之污贼者,以御史中丞 崔器 、宪部侍郎 韩择木 ,大理卿 严向 为三司使处其罪,又詔御史大夫 李峴 及 諲 领使。”《新唐书·刘晏传》:“ 常衮 执政,忌 晏 有公望,乃言 晏 旧德,当师长百僚,用为左僕射,实欲夺其权。帝以计务方治,詔以僕射领使如旧。”
“领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权威辞书进行解释。以下是基于专业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释义:
领受使命、奉命出使
指接受朝廷或上级的派遣,承担外交或公务使命。
古籍例证:
《明实录·神宗实录》载:“遣锦衣卫指挥使领使朝鲜,颁赐国王冕服。”
(意为派遣锦衣卫指挥使奉命出使朝鲜,赐予国王冕服。)
官职名称(清代特定用法)
清代部分文献中,“领使”指负责管理特定事务的低阶官吏,如掌管文书传递或地方联络。
出处:
《清会典·吏部》记:“驿丞所属有领使二人,司公文往来。”
“领事”为现代外交官职(如总领事),源于西方外交体系;而“领使”属中国古代职官或使节称谓,二者无直接关联。
“领”取“接受、掌管”之义(《说文解字》:“领,项也,引申为受事”);“使”即“使命、派遣”,合指受命行使职责。
该词已基本被“使节”“特使”“信使”等替代,仅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需注意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
权威参考来源:
“领使”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基本含义
指负责管理或主持某项事务,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的官职职责描述。例如《新唐书》记载的“领使”多用于描述官员受命主管特定事务(如司法、财政等)。
词义解析
历史用例
《新唐书·吕諲传》提到官员“领使”处理案件,体现其作为职务动词的用法。
白傅颁锡避羞波粼不符登盈典郡定拟都检点独白草蹲小号反侧匪夷匪惠風浪丰上缝衣浅带封殖分馏扶危拯溺告俘酣叫颢清横翥黄歌火德坚高搅阵觉道抗灾刻篆狼窝虎穴铃架鸾笙碌碌无能麦穗两岐卯君冥迹明闿民熙物阜牡麻偶成倾柱雀盲髯士饶溢三朝元老梢头畲客摅畧四佐遂心满意贪构添箱天座铜台頽唐芜秽闲别想不开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