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瑟与琴。《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晋 成公绥 《啸赋》:“清激切於竽笙,优润和於瑟琴。”《宋书·乐志二》:“庭列宫县,陛罗瑟琴。” 元 张昱 《留别姻家吴子道理问》诗:“明年不待梧桐雨,来听高堂鼓瑟琴。”
(2).琴瑟之音和谐,因以喻和合友好。《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子之友悌,和如瑟琴。”
(3).指夫妻和好。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张氏夜奔吕星哥》:“虽未通币帛之仪,料必作瑟琴之眷。”
“瑟琴”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书面或古雅的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主要权威释义如下:
“瑟”
指中国古代弹拨弦鸣乐器,形似古琴但弦数更多(通常25弦),音域宽广,音色清雅庄重。《诗经·小雅·鹿鸣》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句,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象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第10卷,第1083页。
“琴”
特指古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承载儒家礼乐思想与文人精神。《说文解字》释:“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265页。
乐器合称
“瑟琴”并称泛指弦乐器,常象征和谐雅乐。《诗经·小雅·常棣》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以琴瑟和鸣比喻家庭和睦,后引申为人际关系的融洽。
来源:《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321页。
隐喻夫妻情感
因“琴瑟和鸣”的典故,“瑟琴”在文学中成为夫妻感情和谐的经典意象。如《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即以琴瑟协奏喻婚恋之美满。
来源:《中国文学意象研究》,袁行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需注意当代网络语境中,“瑟琴”因谐音可能被借用为隐晦表达(如“色情”的谐音变体),但此用法非规范汉语,且违背原词的文化内涵。学术及正式文本中应严格遵循其传统释义。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162页“瑟”字条注。
“瑟琴”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结合历史文献与乐器特点可详细解析如下:
“瑟琴”指瑟与琴两种弦乐器,常并列提及。瑟为弹拨乐器,通常有25弦(早期有50弦),音色温润悠扬;琴(古琴)为七弦弦鸣乐器,音色空灵清幽。两者在先秦时期常合奏,如《诗经·小雅·鹿鸣》记载“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的构造以木质音箱为主,演奏时用瑟棒敲击;古琴则通过手指拨弦,技法细腻。
特征 | 瑟 | 琴(古琴) |
---|---|---|
弦数 | 25弦(早期50弦) | 7弦 |
演奏方式 | 敲击或弹拨 | 手指拨弦 |
音色特点 | 浑厚悠长 | 清越空灵 |
文化定位 | 多用于宫廷雅乐、合奏 | 侧重个人修养、独奏 |
(综合、5、7、8)
南北朝后瑟逐渐失传,宋代虽尝试复原但多用于宫廷;而古琴因文人推崇得以延续,2003年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誉阿耨多罗拔涉北斗之尊憋屈避唐步犁菜籽赤纁舂容大雅撮述丹阳布衣分族负芒披苇高车驷马禬禳黑龙江省红蓝换字文章毁冠裂裳皎亮交相鸡窗劫难金汉禁喝几闼继天啾嘲寄秧极重难返琨夷賫志以没两京睩老芒羊民道命通黏膜袅袅亭亭葐蒀汽划子清瀓秋宫全具去归驱役缛彩散懒生香屧使乖书报树根水肿唆弄体望颓垣断壁瓦甒污溅霞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