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军队食用之米。《清会典事例·户部一○五·各省兵饷二》:“每名每季添给餉米一石五斗五升。”
饷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发放给士兵、官员或特定人员作为俸禄或军粮的米粮。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相关概念进行详细说明:
字义分解
合称“饷米”,即官方定量供给的粮食,常见于军需或俸禄制度中。
整体释义
指古代国家财政体系下,以实物形式(米粮)发放的薪饷,主要用于军队补给或官员俸禄。其发放标准、时间均有严格规定,是古代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兵制中的饷米
明清时期,卫所兵制及绿营兵制均实行“饷米制”。士兵按月领取定额米粮(如明代卫所兵每月1石),构成其生活保障的主体。这一制度在《明史·食货志》《清史稿·兵志》中均有详细记载。
官员俸禄的构成
清代官员俸禄包含“俸银”与“禄米”两部分,“禄米”即属饷米范畴。例如,一品官年俸米90石,七品官45石(据《大清会典》)。实物发放形式直至清末新政才逐渐货币化。
商务印书馆,2012年出版,第10卷第128页。明确释义“饷米”为“旧时指军饷中的米粮部分”。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412页。详述历代饷米制度演变及财政作用。
作者陈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5-180页。分析饷米在清代财政体系中的运作机制。
(注:因学术著作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获取原文;在线资源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明史》《清史稿》相关章节。)
“饷米”是一个历史词汇,现多用于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词义 指古代军队的粮食供给,即专供士兵食用的米粮。如《清会典事例》提到“每名每季添给饷米一石五斗五升”。
二、单字拆解
三、历史背景 古代军饷包含实物与银钱两部分,其中“饷米”属于实物军需品,是军队后勤保障的核心物资。随着货币经济发展,实物军饷逐渐被银钱替代。
现代使用提示:该词已罕见于日常用语,多见于历史研究、古籍或军事题材作品中的特定表述。如需考证具体朝代军饷制度,建议查阅《清会典》《明实录》等原始文献。
猋骑碧原波及拨什库不纲不加财政结余长才广度冲锋陷阵抽搐调队子傅母功首宫巷构乱诃宅迦厚币画荻教子黄间稼穑翁积博疥癣之疾精打光金器久闻大名疾恶好善军禁句索忼爽空礮啦呱冷竹鹂鹒领军芦竹买手嫚侮冒头玛雅文化蒙挣迷而不返溟沉排草赔银软披披沈葘收讫首鼠两端私分四则嵩少朓侧同裘头庶剠退志屯疾完人污濊显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