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昭公元年》:“微 禹 ,吾其鱼乎。”言若无 大禹 治水,人们将淹没为鱼。后因用“为鱼”喻遭受灾殃。 唐 杜甫 《草堂》诗:“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新唐书·薛仁贵传》:“帝思其功,乃召见曰:‘畴岁 万年宫 ,微卿,我且为鱼。’”
“为鱼”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为鱼”源于《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的典故:“微禹,吾其鱼乎。”意为如果没有大禹治水,人们将被洪水淹没成为鱼鳖()。后世以此比喻遭受严重灾殃或灭顶之灾,强调因缺乏拯救力量而陷入绝境。例如杜甫《草堂》诗中的“万人欲为鱼”,即形容百姓面临灾难的惨状。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左传》《新唐书》等文献,或查阅高权威性词典(如)。
为鱼(wèi yú)是一个成语,表示“被鱼吃掉”。它的拆分部首是“韦”和“魚”,其中“韦”是关于衣服的部首,而“鱼”是关于鱼的部首。按笔画计算,它有12个笔画。
“为鱼”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山海经》。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做伯牙的音乐家,他和琴棋书画大师钟子期非常投缘,被誉为“伯牙子期”。伯牙因钟子期之丧去,悲痛欲绝,对所有音乐失去了兴趣。有一天,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弹奏《高山流水》曲,却发现一群鱼听到后纷纷跃出水面。伯牙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认为这些鱼只是为了要他弹琴才浮出水面,于是把琴弦割断,断定自己此后成人鱼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成语“为鱼”。在一些汉字繁体中,“为鱼”更常被写作“為魚”。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演变。根据古代汉字写法规范,最早负责写“为鱼”的是魏碑,它书写的汉字线条形态秀美而潇洒。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书写形式逐渐演变,出现了大篆、小篆、隶书等。这些不同的书法风格都对“为鱼”的书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句:
他因财产去世,被一群鳄鱼为鱼。
组词:为人、为民、为事、为爱、为乐。
近义词:充鱼、买鱼。
反义词:自鱼、为人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