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讬讽的意思、讬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讬讽的解释

亦作“ 託风 ”。寄托讽喻。《汉书·叙传下》:“寓言淫丽,託风始终。” 颜师古 注:“寓,寄也。风读曰讽。”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步兵》:“沉醉似埋照,寓辞类託讽。”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宗衮 著《尊号録》一篇,繫以赞曰:‘损之又损,天下归仁。’盖託讽焉。”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如 王碧山 《咏萤》、《咏蝉》诸篇,低回深婉,託讽於有意无意之间,可谓精於比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讬讽”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殊表达功能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为“假借外物寄托讽喻之意”。该词由“讬”(同“托”)与“讽”二字复合构成,其中“讬”表依托、假借,“讽”指以含蓄方式规劝或讥刺。在文学创作中,常通过咏物、用典等手法实现委婉表达,如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即属此类表达。

从字源学角度考察,“讬”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寄也”,本义为寄托;“讽”在《周礼·春官·大司乐》注中解作“以风刺”。二字结合后形成的“讬讽”,最早见于六朝文论,如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所言“托讽禽鸟,寄情草树”,准确概括了该词在古典文学中的核心功能。

现代汉语研究中,《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将其定义为“借他事以讽喻”,这一释义得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中大量明清小说用例佐证。在文体应用层面,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方苞曾强调“托讽之文,当以曲笔达正旨”,体现了该词在传统文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讬讽”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uō fěng,其核心含义为“寄托讽喻”,即通过文字或语言间接表达批评或劝诫之意。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2. 引证与用法


3. 相关词汇与成语


4. 现代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文学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珤器八乡倍心闭门塞窦除例大拇哥打总电梯帝俄度无极耳鬓斯磨负违脯枣公班拱手听命供销谷口真合天赫戯荒银惠好江瑶柱牋奏记曹京花今是昨非蹶张士孔皆来文老牛舐犊岭坂乱阶鸾阙庙议冥索弥楹能工巧匠黏米髼鬃亲通蛩蛩巨虚气象站颯俐散儿行三能时丰市医说有私塞酸子气天命有归汀濆妄谈祸福袜綫畏咎未能免俗伪诈靰鞡草相为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