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畎夷的意思、畎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畎夷的解释

即 犬戎 。又称混夷、昆夷。古 戎 人的一支,在 殷 周 时居于我国西北部。《尚书大传》卷四:“ 文王 受命……四年伐 畎夷 。” 郑玄 注:“ 畎夷 , 混夷 也。《诗》云:‘ 混夷 駾矣,四年伐之。’”《史记·匈奴列传》:“其后百有餘岁, 周 西伯昌 伐 畎夷 氏。” 司马贞 索隐:“ 韦昭 云:‘《春秋》以为 犬戎 。’ 大颜 云:‘即 昆夷 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畎夷是中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谓,属于西戎的一支,最早见于商周时期文献记载。其名称中的“畎”字本义为田间小沟,引申为低洼之地,可能与族群所处的地理环境或生产方式相关。《史记·匈奴列传》提到“西畎戎”为春秋时期活跃于陇山以西的游牧部落,与中原诸侯国存在长期军事冲突与文化交融。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畎夷”属于复合式名词结构,前字表特征,后字为古代对东方部族的统称。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注解:“畎者,陇坻之谷名也”,说明该称谓源自地域命名。现代考古发现印证,畎夷族群活动区域与甘肃、宁夏地区的辛店文化遗存存在时空对应关系,其陶器纹饰中的连续折线纹具有显著民族特征。

在文化融合方面,《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畎夷曾参与周武王伐纣联盟,后逐渐分化融入华夏族群。该族群作为早期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交界群体,在青铜器传播和车马技术发展中起到中介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畎夷(拼音:quǎn yí)是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属于戎人的分支,在不同历史文献中也被称为犬戎、混夷或昆夷。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名称与族属

2.地理位置

3.历史事件

4.文化记载

畎夷是商周时期活跃于西北的游牧部族,名称多样,地理位置明确,与中原王朝既有冲突也有文化交流。其历史记载散见于《诗经》《尚书大传》《史记》等文献,是研究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对象。

别人正在浏览...

爱美百战百胜北社飙骇饼肆不敢后人畅辨茶子油鹑星促步彫几湩乳发调藩罗繁赜非罚赴宴告坐歌唱构慝贵种黑附子横索坚壮畸功金函金蕉狂逆枯茎镰刀露地白牛梅坞蒙伐莫不成蹑冻喷发乾轴青灯黄卷起张跧藏鹊影阒黑日怪乳孔三品三日聋十八般兵器虱虮霜笛水砦松壑素心瘫废谭天说地讨乖兔卢五司贤亮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