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tensils containing ice]∶古代盛冰的器具
(2) [judgement]∶指明镜,比喻鉴别事物的眼力
(3) [the moon]∶指月亮
(1).古代器物名,置冰于其中,以冷藏食物。《周礼·天官·凌人》:“春始治鑑,凡外内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宾客共冰。” 郑玄 注:“鑑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后阁》之三:“水殿开冰鑑,琼浆冻玉壶。”《宋史·礼志三》:“常祭,地祇、配位各用冰鑑一。今亲祀,盛暑,请增正配及从祀位冰鑑四十一。”
(2).镜子。 唐 席豫 《奉和敕赐公主镜》诗:“色与皇明散,光随圣泽来;妍蚩冰鑑里,从此媿非才。” 宋 司马光 《参政正肃吴公挽诗》:“驊騮寧受縶,冰鑑不栖尘。”
(3).指月亮。 唐 元稹 《月》诗:“絳河冰鑑朗,黄道玉轮巍。”
(4).比喻明察。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公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 宋 秦观 《代贺运使启》:“持纲宪府,风声岂畏於悍彊;赞治天官,冰鑑无私于微眇。” 明 唐顺之 《谢欧阳石江巡抚》:“其或驰驱于世,则庶以罄葵藿之心;纵使委弃于时,则永以坚沟壑之素。期少礪顽钝之器,庶不貽冰鑑之差而已。”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至公堂》:“﹝ 高宗 ﹞又御题七律四首,结句云:‘寄语 至公堂 里客,莫将冰鑑负初心。’”
(5).引申为借鉴。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上:“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关雎》,兴也; 康王 晏朝,而即为冰鑑。”
(6).相面。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 宋兄 ,小弟近日颇集冰鑑之术。看你气格清标,体貌閒丽。将来必然远到,只是目下尚未偶哩。” 明 汪廷讷 《种玉记·奇术》:“非我6*操冰鑑,谁知骨相奇。”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冰鉴汉语 快速查询。
“冰鉴”是汉语中兼具本义与引申义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指出其本义为“古代盛冰的容器”,形制多为青铜铸造,用于夏季冷藏食物或降温。据《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已设“凌人”官职专司冰鉴管理,印证其作为礼器与实用器具的双重功能。
该词引申义源于冰块的通透特性。《辞源》释义为“比喻明察事理的能力”,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心如冰鉴,照物无遗”的用法,形容洞察秋毫的判断力。现代汉语中仍保留此比喻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将其纳入“书面语”范畴,多用于形容司法审查、学术研究等领域的严谨态度。
语言学角度而言,“冰鉴”属偏正结构复合词,“冰”作修饰限定成分,“鉴”为核心语素。其中“鉴”的本义为青铜镜(《说文解字·金部》),后衍生出“审察”动词义,这一语义演变使“冰鉴”从具体器物发展为抽象概念,体现汉语词汇的意象化特征。
“冰鉴”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器物功能及文学隐喻来理解:
冰鉴最早指古代用于冷藏食物的器具,兼具“冰箱”与“空调”功能。其结构为双层设计,外层方形,内层圆形,夹层可放置冰块或炭火,用于制冷或加热。顶盖有镂空花纹,可散发冷气调节室温。据《周礼》记载,此类器物在周朝已用于祭祀和宴饮,是贵族阶级夏季重要的生活器具。
明镜的隐喻
因冰面光洁如镜,引申为“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如唐代诗句“妍蚩冰鑑里”即以冰鉴比喻清晰辨别人与事的能力。
月亮的代称
古诗中常以冰鉴指代明月,如元稹《月》诗“绛河冰鑑朗”,形容月光如冰镜般清冷皎洁。
识人术的象征
曾国藩所著《冰鉴》一书,借“冰鉴”比喻通过细致观察判断人品性,提出“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等相术口诀。此用法虽为文化引申,但已成为该词的重要文化标签。
提示:若需了解曾国藩《冰鉴》全文,可参考中的译文及解析。
挨个白路榜舟敝邑不好场规巉峭地区奋疾份量黼裘敷文赶闲公忠规免贵治古戍颢清疆疆降委胶印骥騄济南铿润廊市良宝料子服历聘禄粮卤泻眠眩默苍摹写目达耳通嫩蕊牛录漂母进饭青鬣嬛好让木热敷仁鄙乳毛胜处深喏拾骨黍荐私赎太乙坛天表天网提揭屠沽儿涂龟托躬外王母忘记瑕垢香油钱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