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浊的意思、五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浊的解释

(1).五种恶浊行为。《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五浊之人,耽湎荣利,嗜味 * 。”

(2).见“ 五浊恶世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浊(wǔ zhuó),是佛教术语,指在减劫(即人类道德逐渐衰败的时期)中所出现的五种浑浊、污秽的现象。这个概念主要源于佛教宇宙观中对特定时代特征的描述,尤其在大乘佛教经典如《阿弥陀经》中常被提及,用以形容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环境的恶劣。其具体含义如下:

  1. 劫浊(Kalpa-kashāya):

    指整个时代、时期的浑浊。这是其他四种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人寿减至二万岁以下时,道德普遍堕落,灾祸频发,整个大环境变得污浊不堪,称为劫浊。它并非独立的浊,而是时代背景的总体概括。

    来源:《佛说阿弥陀经》、《长阿含经》相关宇宙观论述。

  2. 见浊(Drishti-kashāya):

    指思想见解上的混乱与错误。在减劫中,各种邪知邪见盛行,如否定因果、否定轮回、否定善恶报应、否定圣贤存在(如佛、阿罗汉)等错误见解充斥世间,导致人们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来源:《俱舍论》、《大智度论》对邪见的分类与阐释。

  3. 烦恼浊(Klesha-kashāya):

    指众生内心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不良情绪和习气日益炽盛。人们被强烈的欲望、愤怒、愚痴、傲慢、怀疑等所驱使,内心不得安宁,行为多造恶业。

    来源:《大乘义章》、《成唯识论》对烦恼的深入分析。

  4. 众生浊(Sattva-kashāya):

    指众生身心的整体素质下降。表现为福报渐薄、苦多乐少、身心羸弱、相貌丑陋、心智蒙昧、缺乏善根、不信正法等。众生整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品质趋于恶劣。

    来源:《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对众生状态的描述。

  5. 命浊(Ayush-kashāya):

    指众生寿命的缩短和生命质量的下降。在减劫中,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减少(从传说中八万岁递减至百岁乃至更短),同时疾病增多,横死夭折常见,生命变得脆弱、短暂且充满痛苦。

    来源:《立世阿毗昙论》、《法苑珠林》关于劫波与寿命的记载。

总结与文化影响:

“五浊恶世”常被用来形容我们所处的充满缺陷和痛苦的现实世界。认识到五浊的存在,是佛教修行者生起出离心、寻求解脱(如往生净土)或发愿在浊世中修行度众(如菩萨行)的重要思想基础。该概念深刻影响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性认知和超越性追求。

来源:佛教基本教义体系,贯穿于诸多经论如《悲华经》、《无量寿经》等。

网络扩展解释

五浊是佛教术语,指末法时代众生所处的五种混乱状态,合称“五浊恶世”。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五浊的构成与定义

五浊包括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源自大乘佛教对末法时期社会状态的描述()。其核心含义是“污染”或“混乱”,反映了人类在特定时空下的负面生存状态。


二、五浊的详细含义

  1. 劫浊(时代混乱)
    指社会环境整体恶化,如饥荒、瘟疫、战争等灾难频发()。佛教认为,人类寿命从八万岁递减至百岁的过程即属劫浊()。

  2. 见浊(价值观混乱)
    表现为缺乏正知正见,如迷信、邪见盛行,或盲目追随错误理念()。例如现代社会中的极端功利主义可归入此类。

  3. 烦恼浊(思想混乱)
    因贪欲、嗔恨、愚痴等导致思想矛盾,缺乏条理()。《维摩诘经》称此为“意不调伏”,即内心无法平静调和。

  4. 众生浊(行为混乱)
    指群体行为失序,如不守伦理(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违背社会规范等()。

  5. 命浊(生命规划混乱)
    表现为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如“炒短线”式的生活态度()。佛教认为这与寿命缩短及业力有关()。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宇宙观或修行方法,可参考来源、5、6、9中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八六子缏子婢妮波峰波斯眼餐桌赤烘烘池榭触突诋异东灵访俗富贵不能淫福过灾生贺刺红肿祸福倚伏架海金梁徼天及不得一脚指井疆金奁筋头极时齎调九流十家绩学空急空巴列城李铁拐漏水禄入冒名门客冥椿冥色纳忠片言居要铺派启惎情识裘敝金尽蠼猱日夜兼程颯颯杉槽漆斛驶驰受代酸醎孙阳贪黑天崩地解贴调铁掀屠戮妄求唯妙唯肖乡祠乡师毨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