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种恶浊行为。《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五浊之人,耽湎荣利,嗜味 * 。”
(2).见“ 五浊恶世 ”。
五浊是佛教术语,指末法时代众生所处的五种混乱状态,合称“五浊恶世”。以下是详细解释:
五浊包括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源自大乘佛教对末法时期社会状态的描述()。其核心含义是“污染”或“混乱”,反映了人类在特定时空下的负面生存状态。
劫浊(时代混乱)
指社会环境整体恶化,如饥荒、瘟疫、战争等灾难频发()。佛教认为,人类寿命从八万岁递减至百岁的过程即属劫浊()。
见浊(价值观混乱)
表现为缺乏正知正见,如迷信、邪见盛行,或盲目追随错误理念()。例如现代社会中的极端功利主义可归入此类。
烦恼浊(思想混乱)
因贪欲、嗔恨、愚痴等导致思想矛盾,缺乏条理()。《维摩诘经》称此为“意不调伏”,即内心无法平静调和。
众生浊(行为混乱)
指群体行为失序,如不守伦理(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违背社会规范等()。
命浊(生命规划混乱)
表现为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如“炒短线”式的生活态度()。佛教认为这与寿命缩短及业力有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宇宙观或修行方法,可参考来源、5、6、9中的完整内容。
《五浊》是一个词汇,它指的是五个具有污浊、不清洁的事物,包括水、风、地、金、火。这个词在古代经文中被广泛使用,用来描述这些元素的质量。五浊的意思也可解释为五个浑浊、不纯净的事物。
拆分《五浊》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五浊》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教思想。五浊这个概念源自《论语·卫灵公》:“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其盖然也,求其不朽然也。——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五浊就是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用来指代人们追求美德而不是色欲的观念。
在繁体字中,五浊的写法为《五濁》。濁是指水变浑浊,暗指贪念、嗜欲等心理状态,而浊则是指物体或事物的质量缺乏纯净。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五浊》的“五”字在古代写作“伍”,“浊”字的繁体写法则为“濁”。
以下是一些关于五浊的例句:
组词:五行、五脏、五音、五味、五谷、浊流、浊物。
近义词:五污、五脏俱全、五心六意、五毒。
反义词:五清、五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