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状元的意思、武状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状元的解释

明 清 时,武科殿试第一名之称。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武学武状元》:“ 崇禎 四年,以 王来聘 为武状元,前此但有及第出身,无武状元之称也。”《清会典事例·兵部·武科》:“武进士臚唱行礼毕,赞礼官赞举榜……至 长安 右门外张挂,赐给武状元盔甲。”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武状元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武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级别武科考试(殿试)选拔出的第一名,即"一甲一名武进士"。该称号始于明代,是封建王朝对军事人才选拔的最高荣誉,与文状元形成"文治武功"的互补体系。

二、历史背景与选拔要求

  1. 起源与发展

    • 武举制度(武科)始于唐代,但"武状元"的正式称谓最早见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此前仅有"及第出身"的称呼。
    • 清代延续此制,殿试后由皇帝钦定武状元,并赐予盔甲等象征性奖励。
  2. 文武双全的要求

    • 武状元不仅需精通骑射、刀法、兵法、举重等武艺,还需通过策论考试,考察文化素养与军事谋略。
    • 明代尤其强调"文武兼备",如《武状元》一词常与"英武""威武"等体现勇猛与智慧的词汇关联。

三、地位与意义

四、历史案例

明代王来聘是史料明确记载的首位武状元(1631年),其选拔标志着武科制度的成熟。清代则通过《清会典》规范了武状元的授甲仪式。

武状元是古代科举制度中兼具武力与智略的顶尖人才,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对军事能力与文化素养并重的选拔理念。

网络扩展解释二

《武状元》的意思

《武状元》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具有杰出才华和出色成就的武术人才。

拆分部首和笔画

《武状元》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武」和「状元」。其中,「武」是由「止」和「戈」这两个部首组成,「状元」则是由「犬」和「月」组成。整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3。

来源

《武状元》一词最早出自明朝小说《武状元苏乞儿》,该小说讲述了一个贫苦的乞儿苏乞儿凭借过人的武术才能成为了状元的故事。后来,这个词便被人们引申为武术出类拔萃的人才的代称。

繁体

在繁体字中,「武状元」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武状元」的写法和现代相比稍有不同。其中,「武」字在古代没有左边的「止」部,而是像「止」字一样只有一个「戈」部。而「状元」则是由「白」和「月」组成,「白」字右边的「亻」部会略微下沉一点。

例句

他在武术比赛中表现出色,被誉为当代的武状元。

组词

武艺高强、武功盖世、武装力量、武者风采、武士精神

近义词

武林高手、武术宗师、武功超群

反义词

文弱书生、文士、文学家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