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体之一。始于 南朝 齐 梁 ,至 唐 始定型。每首四句,每句五字。二、四句押韵,可押平韵或仄韵。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五言絶句难於七言絶句。”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绝句》:“ 杨伯谦 云:‘五言絶句, 盛唐 初变 六朝 子夜体。’”亦省称“ 五言絶 ”、“ 五絶 ”。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五言絶,调易古;七言絶,调易卑。” 清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五言絶发源《子夜歌》,别无谬巧,取其天然,二十字如弹丸脱手为妙。” 清 施补华 《岘佣说诗》:“五絶只二十字,最为难工。”
五言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以下是其核心特点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五言"指每句五字,"绝句"指四句成篇,全诗共20字。该体裁在唐代发展成熟,是篇幅最短的古典格律诗形式。
二、起源与发展
三、格律特征
$displaystyle仄仄平平仄$
$displaystyle平平仄仄平$
$displaystyle平平平仄仄$
$displaystyle仄仄仄平平$
四、艺术特色
五、经典范例
这种诗体因篇幅短小,被称为"诗歌中的微雕艺术",要求诗人在20字内完成起承转合,体现汉语言的高度浓缩性。其创作难度正如明代胡应麟所言:"语半于近体,而意味深长过之。"
《五言绝句》是一种中国古代诗歌体裁,每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计二十字,因此得名。这种形式的绝句在唐宋时期特别流行,被誉为古代诗歌的瑰宝。
《五言绝句》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五(乙、二画)、言(言字旁,四画)和绝(糸字旁,七画)。整个词的笔画总数为13画。
《五言绝句》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文人墨客广泛运用这种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形式的诗歌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五言绝句》的繁体字为「五言絶句」。
在古代,「五言绝句」可能被写成「五言絕句」或「五叶の絶句」。汉字的书写形式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
以下是一首典型的《五言绝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组词:绝句、五言、诗歌、唐朝。
近义词:五言律诗、五古。
反义词:七言绝句、词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