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官府对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公差施以杖责,然后再限日完成。《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只苦得批较差人 张千 、 李万 ,一连批了十数限,不知打了多少竹批。”参见“ 比2较 ”。
“批较”是一个历史性词汇,主要含义来源于古代官府的行政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该词指旧时官府对未能如期完成任务的公差施以杖责,并再次限期完成的惩罚制度。这一做法体现了古代吏治中对任务执行效率的严格管控。
实施方式
公差若未在指定期限内完成任务,会先被杖责(即用竹板等工具体罚),随后官府重新规定期限要求完成。例如《古今小说》记载:“批较差人张千、李万,一连批了十数限,不知打了多少竹批”。
历史背景
该制度属于古代衙门考核体系的一部分,类似术语还有“比卯”(即按期限核对任务完成情况)。通过体罚与追责结合的方式,强化公差执行力。
现代演变
当代已无此制度,但部分方言或文学作品中可能借用该词表示“严厉催促”或“苛刻问责”,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少数来源(如)将“批较”解释为“对他人言行过于挑剔”的成语,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官府惩罚制度为主流释义。
《批较》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挑剔,苛求,以小问题作为理由进行指责或批评。
《批较》的部首是手,共有8个笔画。
《批较》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大辂辂以载,小批较以翚。”其中“批较”一词指的是小车上的装饰,后来引申为挑剔、苛求。
《批较》的繁体字为“批較”。
在古代,汉字“批较”的写法稍有不同,形状较为简化,但意思和现代写法一致。
1. 他经常对别人的细微错误进行批较。
2. 不要总是批较别人,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对方的优点。
批评、挑剔、指责、苛求
吹毛求疵、挑刺、苛刻、刁难
宽容、包容、宽大、退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