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九服之一。古代分王畿以外之地为九服。其封国区域离王畿最远的称“藩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又其(镇服)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贾公彦 疏:“言藩者,以其最在外为藩篱,故以藩为称。” 章炳麟 《封建考》:“八紘者镇服,八极者藩服,服皆五百里,两面则为千里。”后用以指藩国或藩臣。《后汉书·西羌传》:“ 夏后氏 末及 商 周 之际,或从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为藩服。”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愿陛下择宗室贤者,使摄储贰,以待皇嗣之生,退居藩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因归降故,荷大皇帝抚绥,裂土封之,永为藩服。”参见“ 九服 ”。
"藩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词汇,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服制体系。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藩"指屏障、保卫,"服"指臣服、职事,二字组合特指古代臣服于中央政权的边远属地。这一概念在《尚书·禹贡》的五服制度中已有雏形,将王畿外围划分为侯、甸、绥、要、荒五服,其中"藩服"即最外围承担纳贡义务的属地。
从制度沿革来看,《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藩服需"世一见,其贡货物",表明其具有定期朝贡的政治义务。《汉书·地理志》注疏进一步明确:"藩者,屏也,所以蔽捍中国",强调其军事防御功能。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解析:"藩服去王畿最远,乃九州之外,皆秉正朔而朝会",说明其文化认同意义。
该词在历代文献中多指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新唐书·北狄传》载"高丽、百济,本箕子藩服",印证其特指臣属关系的用法。明清时期衍生出"藩服体制"概念,成为东亚朝贡体系的理论基础,《皇明祖训》将朝鲜、安南等列为"不征之国",延续了藩服的政治意涵。
“藩服”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解析:
九服制度中的最外层
根据《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古代将王畿以外的地区划分为九个层级(九服),其中“藩服”是离王畿最远的一层,距离王畿约2500里(单面五百里,两面合计千里)。其命名源于“藩篱”之意,象征边疆的屏障作用。
行政管辖范围
藩服的区域多由封国或臣属部族管理,如《后汉书·西羌传》提到,夏商时期有功的部族会被封为藩服,承担戍边职责。
指代藩臣或附属国
后引申为对中央政权称臣的诸侯国或边疆民族政权,如宋代苏轼的文献中以此指代臣服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比喻地位低下者
在官场语境中,“藩服”也用于形容受制于上级、缺乏自主权的低级官员。如《说文解字注》解释其为“居藩屏之中,躬为朝廷之劳”的官员,强调其从属性和劳役性质。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周礼》《封建考》等典籍。
阿倚把竿百裥裙八米诗炳赫殡敛闭息卜宇出演代用撢稽丹书铁券盗儒典论狄良突卢东瓜穰青花凡韵勾点栝楼官欠很触赫诈槐鼎黄串饼活泼剑齿虎舰日教门儿尽尽金屋贵老糊涂铃旛利权六骡路菜平方平原易野铺厫起膘人面鬼心桑梨胜绩生口甚嚣尘上絁紬守睛书囊无底四神纹天地会亭父听装提手湍洑为何魏王大瓠霞花仙韶院潇条遐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