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界事物。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耽虛好靜,羨此永生,獨馳思於天雲之際,無物象而能傾。”
(2).物體的形象;事物的現象。 晉 王谧 《答桓太尉難》:“良以冥本幽絶,非物象之所舉;運通理妙,豈粗迹之能酬?”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洛水》:“北歷 覆釜堆 東,蓋以物象受名矣。”《文獻通考·經籍九》:“ 漢 魏 間人所為文,名有‘連珠’者,其聯貫物象以達己意。” 清 劉大櫆 《<張秋浯詩集>序》:“乃縈情於歌詠,寄志乎風騷,比拟辭華,雕鏤物象。” 葉聖陶 《隔膜·阿菊》:“他的視官不能應接這許多活動不息的物象。”
(3).文藝作品所創造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 《就目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答<人文>編者問》:“像 魯迅 筆下的 阿Q 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複可憐的偏狹觀念所造成的卑鄙可恥的物象’的集大成,但 魯迅 的主旨是叫我們必須加以毀滅。”
(4).景物,風景。 唐 杜牧 《題吳興消暑樓十二韻》:“晴日登攀好,危樓物象饒。”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晏相公》:“一為清 潁 行,物象頗所覽。” 清 陳恭尹 《早發新塘浦舟中作》詩:“物象交晦明,峯雲屢開闔。”
(5).物候現象。《人民日報》1959.11.9:“號召全台總動員,人人獻農諺,人人觀天象、看物象,人人參加整理資料,人人做預報。”
"物象"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複合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核心含義:
一、自然存在層面 指客觀存在的自然景物與現象。《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外界事物的形态景象"。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載:"人禀七情,應物斯感",這裡的"物"即指自然界的物象,強調其作為人類感知客觀世界的基本載體。
二、文學意象層面 在文學創作中特指通過具體事物寄托抽象情感的象征載體。《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通過具體形象表現抽象意念的藝術手法"。如中國古典詩詞中"梅蘭竹菊"常被賦予人格化的精神品格,這種"托物言志"的創作手法,正是物象在文學領域的典型運用。
三、哲學認知層面 《周易·系辭》提出"觀物取象"的認知論,認為物象是事物本質的外在顯現。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強調"格物緻知",将觀察物象作為探究事物本質的重要途徑,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認知體系。
注:引文來源均出自中華書局出版的權威辭書及古籍校注本,因數字出版物鍊接限制,此處按學術規範标注文獻出處。
“物象”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以下三個層面:
在哲學或客觀現實層面,物象指獨立于人類意識存在的具體事物,具有可感知的物理屬性,如形狀、顔色、聲音、味道等。例如“柳樹”作為自然存在的植物,其枝葉形态、顔色變化等均可視為物象。
在文學創作中,物象是被賦予人格化或象征意義的描寫對象。作者通過物象傳遞情感或思想,如曹植《七啟》中以“天雲”寄托超脫塵世之思,魯迅筆下的“阿Q”則通過典型形象反映社會現象。
日常物品如杯子、雲彩等均可稱為物象,其存在不依賴主觀認知。例如“明月”既是自然物象,也可在詩詞中象征思鄉之情。
捱擠悲恚波靈伯俞蠶具察辨成軍刍糧牴觕疊進鬥粟斷離奪志凡爾賽宮斧車訃電浮慧歸西箍子黑婁婁冱涸賤發赍米勁翮盡頭路期月箕箒聚義開疆拉馬雷米封斂制李氏千頭奴龍師龍樹路梗論裁綸命羅床落點冒綳妙舌民輸起盡俅人趨避渠堰四月梵擡疊灘聲條田婷婷同行同夥完牢玩物喪志霧沛相反銜環結草稀裡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