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物象的意思、物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物象的解釋

(1).外界事物。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耽虛好靜,羨此永生,獨馳思於天雲之際,無物象而能傾。”

(2).物體的形象;事物的現象。 晉 王谧 《答桓太尉難》:“良以冥本幽絶,非物象之所舉;運通理妙,豈粗迹之能酬?”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洛水》:“北歷 覆釜堆 東,蓋以物象受名矣。”《文獻通考·經籍九》:“ 漢 魏 間人所為文,名有‘連珠’者,其聯貫物象以達己意。” 清 劉大櫆 《<張秋浯詩集>序》:“乃縈情於歌詠,寄志乎風騷,比拟辭華,雕鏤物象。” 葉聖陶 《隔膜·阿菊》:“他的視官不能應接這許多活動不息的物象。”

(3).文藝作品所創造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 《就目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答<人文>編者問》:“像 魯迅 筆下的 阿Q 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複可憐的偏狹觀念所造成的卑鄙可恥的物象’的集大成,但 魯迅 的主旨是叫我們必須加以毀滅。”

(4).景物,風景。 唐 杜牧 《題吳興消暑樓十二韻》:“晴日登攀好,危樓物象饒。”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晏相公》:“一為清 潁 行,物象頗所覽。” 清 陳恭尹 《早發新塘浦舟中作》詩:“物象交晦明,峯雲屢開闔。”

(5).物候現象。《人民日報》1959.11.9:“號召全台總動員,人人獻農諺,人人觀天象、看物象,人人參加整理資料,人人做預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物象”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以下三個層面:

一、基本定義

在哲學或客觀現實層面,物象指獨立于人類意識存在的具體事物,具有可感知的物理屬性,如形狀、顔色、聲音、味道等。例如“柳樹”作為自然存在的植物,其枝葉形态、顔色變化等均可視為物象。

二、文學中的物象

在文學創作中,物象是被賦予人格化或象征意義的描寫對象。作者通過物象傳遞情感或思想,如曹植《七啟》中以“天雲”寄托超脫塵世之思,魯迅筆下的“阿Q”則通過典型形象反映社會現象。

三、其他應用

  1. 物候學:指動植物或器物在特定環境中的現象,如“螞蟻搬家”被用作預測天氣變化的依據。
  2. 藝術表現:在繪畫、雕塑中,物象指被摹寫的物體形象,如梵高通過“向日葵”表達生命張力。

示例拓展

日常物品如杯子、雲彩等均可稱為物象,其存在不依賴主觀認知。例如“明月”既是自然物象,也可在詩詞中象征思鄉之情。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物象的意思

物象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事物的形象或外表。它是由“物”和“象”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漢字“物”的部首是“⺮”,一共有4個筆畫;而“象”的部首是“豕”,一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物象”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中,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它表示人們通過視覺、感覺等方式對事物的形狀、樣貌、特征等進行觀察和感知。

繁體

繁體字“物象”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物象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體上與現代漢字相似。部分古代文獻中,可能會采用一些特殊的字形和書寫風格。

例句

1. 他的畫筆下,山水物象栩栩如生。

2. 這幅畫描繪了農田中各種農作物的物象。

3. 詩人運用生動的比喻,展現出大自然的物象。

組詞

1. 物品:指各種有形的物質實體。

2. 物體:指具有一定的形狀、質量、體積的實體。

3. 形象:指事物或人物的形狀、樣子。

近義詞

1. 外貌:指人、物或事物的外表。

2. 樣貌:指人或物的外表和形象。

3. 容貌:指人的面貌和外表。

反義詞

1. 虛幻:指事物的形象或外表不存在或不真實。

2. 虛構:指創造出來的事物形象或外表。

3. 幻象:指虛幻而不真實的事物形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