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碎割凌迟的意思、碎割凌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碎割凌迟的解释

古代一种酷刑。细细切割人体。俗称“剐刑”。《说唐》第六二回:“﹝ 高祖 ﹞龙颜大怒,即传旨将 马伯良 碎割凌迟,一门皆斩。”亦作“ 碎剐凌迟 ”。 欧阳山 《三家巷》十三:“自然,碎剐凌迟,我们也不怕,就是让那些大老爷高兴,却值不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碎割凌迟"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刑的别称,指将犯人肢体逐步切割分解致死的刑罚。该词由两组动词构成:"碎割"强调将肉体切割成碎片,"凌迟"源于古语"陵迟",原指山丘缓降的坡度,引申为用缓慢方式使人承受极端痛苦。

从汉语构词法分析,"碎"属形声字(石+卒),《说文解字》释为"破也";"割"为会意字(刀+害),《玉篇》解作"截也";"凌"从水部,《广韵》注"历也,犯也";"迟"在《尔雅》中训为"久也"。四字组合形成递进式动补结构,凸显刑罚的残酷性与持续性(《汉字源流》,商务印书馆,2012)。

该刑罚最早可溯至五代时期,《辽史·刑法志》记载:"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明代《大明律》正式将凌迟列入正刑,主要适用于谋反、弑亲等重罪。行刑过程需割满3357刀,分三日完成,清代《刑案汇览》记载有具体行刑刀数规制(《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0)。

现代汉语中,"凌迟"一词保留在成语"千刀万剐"中,而"碎割凌迟"作为历史术语,常见于法制史研究领域。需要注意的是,1905年清朝修订《大清现行刑律》时已废除该刑罚,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严格禁止酷刑。

网络扩展解释

“碎割凌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极刑,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将人的身体逐步切割成碎片,使其在极度痛苦中缓慢死亡的酷刑,俗称“剐刑”或“千刀万剐”。该词现多用于比喻极端残忍的行为。

二、历史背景与执行方式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时期,被列为官方刑罚,主要用于惩治谋反、弑父等重罪。
  2. 行刑过程:需用特制刀具将犯人肢体逐块切割,刀数可达千次以上,最终取其性命。
  3. 目的:兼具惩罚与威慑,通过公开行刑强化统治权威。

三、文化引用与演变

四、补充说明

该刑罚于1905年被清政府正式废除,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死刑之一。其名称中的“凌迟”原意为“缓慢逼近死亡”,强调过程的痛苦与漫长。

别人正在浏览...

碑首备席宾连播鼗财察参评槽牀车辂虫鰕舂筑创世春寒料峭初衷鑹子代嬗大礼堂底数笃定泰山二远蜂江感知更调祼荐喝駡怀黄角圭竞选浸浴济弱扶倾齎送鞫引渴赏两当铠良乐连拳镂楶论诘门长鸣鞭缪缺南阳佳气平弱瓶子迁补前筯柔忍瑞香赛季商歌申约水来土掩属郡松液提升恸泣腕促蹄高委挚蜗战缃梅乡荣